羊琳
摘 要: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著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內容,教師需要根據現階段課程改革的具體需要,以及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真實反饋,對該課程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在具體的教學創新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核心素養,融入教學生活化的思想活躍課堂氛圍,達到育人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
一、核心素養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現階段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和學生的實踐互動,單一化的傳統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在該學科課堂中的知識吸收效率,也會影響這門學科基本價值的體現效果。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對現階段的信息化教學背景以及新媒體教學手段無法熟練應用,對學生在新時期的主體發展要求缺乏深度理解。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實踐策略
(一)教學中
1.認清教學本質,融入生活化思想
從本質上改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是大部分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內容,只有認清教學本質,教師的教學素養、思想層次才會不斷提高,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更好的體驗。這其中主要表現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融入生活化思想,其中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多方面思想價值觀念的融合,這樣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不斷提高核心素養的內容需求。
例如,教師在講解“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知識內容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從自我認知正確過渡到集體認知,認清自己的地位和本質的前提下,才能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分工和作用更加清晰明了。這其中教師也要積極融入生活化思想,讓學生從日常生活角度區分個體生活和集體生活的不同,以家庭和學校為對比,在學習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集體環境適應能力[1]。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讓學生具備謙讓精神和團隊意識,積極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改善了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出了優秀班集體環境。
2.總結教學規律,融入生活細節
教師在課程內容講解的過程中,要不斷汲取課堂中學生所給予的真實反饋,總結出專屬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規律,在其中可以更好地融入生活化細節,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對自己的友誼經歷進行細致講解,每小組則派出代表參與友誼經歷演講比賽,生動形象地展現出自己和最好伙伴的友誼經歷,部分學生會有網上交友的經歷,教師針對這一部分學生也要給予正確指導。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在生活中正確對待友情,辨析和警惕帶有“毒性”的友情,更好地走好人生路。
3.創設生活場景,鼓勵學生面對真實生活
教師在創新教學改革背景下,要繼續基于學生需求,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保證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目標。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化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經歷的同時養成積極樂觀面對真實生活的習慣,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
例如,在學習“理解權利義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重要的政府會議,通過模擬法庭、人大代表選舉現場模擬等諸多場景小游戲,讓學生對權利和義務以及政治領域中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生活中一些熱點事件背后的法律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生活中的維權意識,當身邊人權利遭到損害時可以出謀劃策。
(二)生活中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教師需要把生活中最鮮活的事件當作教材,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實踐。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少年的擔當”這節課的主題內容結合生活中的各類新聞事件進行講解,類似于部分學生在上學路上不小心剮蹭到了汽車,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和道歉之后匆匆上學的新聞。教師可以結合相關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具備一定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了解理論知識應用在生活實際事例中的方法。學生在班級內也要根據類似的新聞事件進行討論,說出自己遇到此類事情的解決方法,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應具備的道德意識,這樣才能在初中階段奠定良好的道德法治素養基礎,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之,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本質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水平同步提高,在生活和學習各方面都有積極活躍的表現,實現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生活中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聶明江.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研究[J].赤子,2018(3):265.
注:本文系蘭州市市級課題——教師個人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Z[2021]GR34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