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學會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來開展活動。”在依托幼兒園《活動區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從探索生活化材料的投放著手,對如何選擇適宜的生活化材料,合理地投放到幼兒活動區中,充分利用生活化材料開展活動進行探究與經驗總結。
一、生活化材料的投放
生活化材料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材料。生活化材料是幼兒經常接觸的、熟悉的物品,并且豐富多樣,收集方便。生活化材料包括自然物類,如石子、沙子、種子、落葉等;廢舊材料類,如紙板、報紙、紙盒、紙箱、飲料瓶、鈕扣、吸管等;日常生活自理類,如廚房用具(刨刀、切刀、砧板、剪刀、手動榨汁機等);照顧自己類材料,如梳子、衣服、圍裙、鞋襪等;關心環境類材料,如掃把、水桶、抹布、噴壺等;社會交往類材料,如角色區布置等。在五花八門的生活化材料中,我們要選擇適合幼兒的。首先,要考慮材料的衛生安全,避免材料對幼兒造成傷害,我們應該做好清潔消毒,清除存在安全隱患的材料;其次,多收集投放開放的低結構材料,結合輔助材料,根據幼兒年齡和各種活動區特點靈活運用生活化材料。
二、生活化材料的運用
在主題活動的背景下,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相應的生活化材料,運用到活動區,促進幼兒自主學習。隨著教育目標的層層遞進,根據活動主題的開展需求以及幼兒活動的不斷深入,同時關注幼兒活動中生成的新內容和活動的興趣點,適時投放和調整材料。
例1:在小班“嗨,你好!”主題背景下,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刨刀、切刀、砧板、剪刀、手動榨汁機等,投放到生活坊,幼兒根據自己的情況,從各類難易程度不等的工具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加工各種食物。這一活動使幼兒樂于“工作”,體驗成功的快樂;收集梳子和幼兒尺碼的衣服、圍裙、鞋襪,讓幼兒學習穿脫衣服、圍裙、鞋襪等,提高自理能力。同時,提供一些水壺、掃把,讓幼兒學習掃地、為花澆水,培養其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例2:在中班主題活動“葉子的秘密”中,幼兒在操場上撿到了落葉,發現每一片落葉都不一樣。它們形狀不一樣,有橢圓形的、有像愛心的、有寬的、有窄的;它們顏色也不一樣,有黃的、有紅的、有綠的,還有咖啡色的……
幼兒發現大家一起收集了一大籃子各種各樣的落葉。“這么多落葉,怎么辦?”“我們要怎么把這些落葉整理好呢?”教師把問題留給幼兒。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最后一致認為要把這些落葉按形狀分類整理。于是,這些落葉就放在了探索區,由幼兒自主整理落葉。
接著,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去比較觀察發現葉子的形狀、顏色、觸感差異。在初步觀察葉子后,教師組織幼兒調查葉子的秘密。通過調查,幼兒進一步了解了“葉子的秘密”,欣賞了美麗的葉脈小書簽。“葉脈書簽是怎么做出來的?”有一個幼兒問。這又成為一個新的話題,經過幾天的調查,幼兒紛紛把自己的調查結果貼到探索區的問題墻上。通過調查,幼兒知道要做出葉脈書簽,關鍵是要把葉子中的葉肉去除。
再接著,幼兒與家長、老師一起找來大大小小的刷子,開始動工了。經過幼兒一次一次地嘗試,他們發現要將葉肉去除,首先要選擇質感粗糙、葉脈明顯的樹葉,然后在清除葉肉的過程中選擇大小、軟硬不同的刷子。剛開始時,可以用硬的較大的刷子;當葉脈基本呈現時,要換成小的軟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習遇到問題主動尋求幫助,學習合作完成任務,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用畫筆畫下來,分享在經驗墻上。
最后,幼兒成功刷出了許多葉脈,“這么多好看的葉脈,我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呢?”在幼兒提議下,我們把這些葉脈放到了美工區進行加工、染色;制作書簽、賀卡;點綴班級的主題墻;把一些染色好的葉脈放到探索區,根據形狀、顏色、數量進行分類、收納。
三、生活化材料的意義
貼近生活的材料,讓幼兒有親切感,能饒有興致地投入其中,更容易激發幼兒動手的欲望。幼兒自始至終都能參與到操作中,基本都能堅持獨立完成,從而更有效地推動幼兒的自主學習和經驗提升。幼兒在自由探索、大膽操作中,不斷嘗試、主動驗證,收獲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為幼兒今后更好地解決各種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化材料,挖掘“生活化”的教育資源,積極利用生活中有價值的資源,投入生活化的材料,運用有效的指導策略開展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注:本文系龍巖市新羅區“十三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幼兒園活動區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