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治鵬
摘 要: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推動下,教師更加注意寫作教學的設計性、策略性與實效性,積極通過一些人性化、趣味化以及主體化的教學方法有效促進小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訓練與素質發(fā)展,真正實現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寫作教學;方法
核心素養(yǎng)的出現強化了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活動質量與實際效果的主觀訴求,教師開始積極探討寫作教學的策略性和規(guī)范性構建,力求實現教學質量與活動效果的“雙豐收”。
一、以趣味閱讀培養(yǎng)寫作興趣
寫作活動是學生的信息輸出過程,學生只有獲得充足的信息積累,才能夠向外進行信息輸出。因此,寫作教學要從學生興趣培養(yǎng)入手,以趣味故事引導學生多積累語言信息,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現有的語言信息進行處理與表達,就會有效降低寫作任務的實施難度,使學生“有話可說”。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課《觀潮》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進行簡寫活動,重點保留錢塘江大潮的漲潮過程,也可以將自己的主觀體驗融入其中。學生可以對其他輔助信息進行自主刪減,能夠培養(yǎng)其寫作興趣與核心素養(yǎng)。
二、以游戲活動降低寫作難度
信息表述是寫作活動中的核心內容,然而很多小學生在寫作內容的表述方面總是覺得無話可說,認為寫作任務非常困難。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游戲、欣賞游戲中開開心心地獲取信息,為寫作活動做好充分的信息儲備。例如,教師為學生在課堂上提供了一個塑料桶和三個彩色皮球,然后讓所有學生都往塑料桶內扔皮球,看看誰扔進去的皮球數量最多。最后,教師讓學生將這次扔皮球游戲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形成寫作材料,以此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
三、以故事續(xù)寫拓展寫作空間
教師可以開展故事續(xù)寫活動,讓學生以原有故事為寫作起點,自由展現學生對后續(xù)內容的主觀設定與個性想象。故事續(xù)寫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活動了,因而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借助故事續(xù)寫拓展寫作空間,以此推動學生寫作活動與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質開展。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課《白鷺》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美麗的白鷺”為起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進行寫作訓練。學生可以將寫作內容設定為人與白鷺和諧相處,在小區(qū)廣場上經常看見美麗的白鷺在休憩;也可以將內容設定為反面素材,指責環(huán)境污染導致白鷺數量的大幅度減少。
四、以故事擴寫豐富寫作內容
教師借助現有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簡寫能力以后,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擴寫能力。擴寫,就是讓學生在原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自己的主觀想象與個性構思進行內容擴充,以此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甚至故事結局都帶有非常明顯的個性色彩和主觀情感,從而實現學生對故事內容的主觀處理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課《清平樂·村居》為例,文章中主要展現了“茅屋”“小溪”“青草”“翁媼”與“三兒”等。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原文轉變成自己的語言,再加上一些農民在地里耕作的具體畫面和事情,以此豐富“村居”這個主題內容。這樣,學生就會一邊想象農村的自然風景與農民勞作,一邊增加一些主觀化的農民活動,能夠形成一篇內容較充實的寫作作品。
五、以關注時事提升寫作思想
時政事件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也是寫作活動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寫作作品的思想性。因此,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對電視上、網絡上的重要國家大事的切身體驗寫出來,以此形成具有真情實感的好作品。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孟晚舟從加拿大成功回國”視頻的觀看體驗寫出來,以此表現小學生對這一重大事件的認識與體驗,尤其是將大眾的歡呼雀躍、激昂情緒以及紅旗飄揚的激動畫面呈現出來。
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因而小學生從小具有關心時政的良好習慣,對提升其思想素養(yǎng)與主體能力非常有幫助。
寫作教學是小學生悅納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與表達信息的一體化處理過程,能夠給予小學生一個積累知識、訓練能力的好機會。因此,教師要立足核心素養(yǎng)理念,以小學生的認知興趣和主體訴求為基點,借助故事簡寫、游戲活動、故事擴寫、故事續(xù)寫、關注時事為小學生的寫作教學設計一個由易到難的能力培養(yǎng)階梯,切實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鄒金英.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2021(13):27-28.
[2]劉愛萍.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功能性寫作教學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7):187-188.
[3]黃玉娜.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J].時代教育(下旬),202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