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占平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堅持生活化,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需要從找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從生活化角度出發,制訂有效的對策,提升教育效果。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應當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標準與要求。引入生活化教育方法,不僅可以充實教學資源,同時也可以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應當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滿足生活化教學要求,提升教育質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義
1.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新時期人才
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各個領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不僅可以將生活場景與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小學教育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屬于培養學生個性品質的重要學科之一,同時也是小學階段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組織學生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思想認識入手,主動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與生活融合,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3.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對社會的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從日常生活出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因學生對社會生活、社會行為難以產生正確的認識,在道德行為方面難以自主判斷。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時,需要落實生活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培養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挖掘生活化元素,做好教學導入設計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涉及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簡單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將教育成果展現在學生言行中。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生活化學習認知,需要主動挖掘適合的生活元素,做好新課導入設計。通過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生活元素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找準學習切入點,同時也可以消除學生學習的枯燥感,端正學習態度。
2.借助生活經驗,輔助教學活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想要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代入感,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自身之間的聯系。但是在研究中也發現,這一階段學生在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所以教師不能從自身角度設計生活化教學活動。
3.開展生活化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開展生活化教育活動已經成為實現生活化教育目標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因此在教育中想要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場所,轉變學生學習態度,豐富學生經驗,保持學習熱情。小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充分,且在有限的生活體驗中,也很少參與到與環保相關的活動中,這就造成學生對環保的認識不準確。在開展綠色小衛士教育時,很容易讓學生出現無所適從現象。但是教育活動目標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短缺,從而提出具體的建議,培養學生的資源節約意識。因此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當從原有的理論講述活動出發,利用實踐活動吸引學生,提升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化。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借助課下實踐調查,如調查年級中學生用紙情況、是否養成正反面使用作業本的習慣等。在完成調查后還需要及時針對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從而設計節約方案。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借助分工合作,能夠獲取調查與統計體驗,同時也可以借助所調查的數據了解資源浪費情況。在設計節約方案時也可以結合自身的真實體驗與感想設計可行的方案。對小學生來講,參與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對知識的感悟與理解,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生活與教學的緊密結合。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學效果有積極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找出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做好培養與引導工作,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黃齊喜.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6):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