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時,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中將學生放到教育教學的中心位置,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實力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對策,促使學生在鉆研知識點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數學綜合素質。主要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進行淺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對策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圍繞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知識儲備量創新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以往的學習反饋,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促使學生在鉆研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有序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素質。
一、運用多媒體開展情境教學
新課標下,為了創新數學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開展情境教學,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要求學生根據多媒體中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促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法”中,這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法的計算規律,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與這節內容有關的視頻,并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適當剪輯,通過色彩豐富的畫面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充分掌握這節知識。當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數學實力,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盡量每個組都包含數學實力不同的學生。在教師分好小組后,可以給學生留些時間,讓學生挑選角色、探討角色扮演的內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當學生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進行評價及給予相應的獎勵。
二、設計生活化問題實施分層教學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需要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時,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設計生活化問題,結合課本中的知識點尋找生活事件,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環境出發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促使全班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把生活中的問題轉換成數學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在“長度單位”中,這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學會利用量角器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并表明長度單位。因此,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書本的長度是多少?它可以用哪些長度單位標注?當教師將問題設計完畢時,可以將全體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給他們留一部分實踐探索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會將數學知識放到現實生活中解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學生將問題解決完畢后,教師可以讓不同小組講解自己分析問題的思路以及實踐步驟。當全體學生展示回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展示過程和回答內容,給學生全面講述這節知識,加深學生對這節內容的掌握程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三、通過課外實踐強化學生綜合素質
以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基本上是由教師負責講解數學知識,掌控課堂教學節奏,學生只需要在課堂上聽講即可。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確保數學教學順利進行,但是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通常是處于被動的聽課狀態,不符合新課標提倡的素質教育要求。因此,為了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積極采用課外實踐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任務給學生布置實踐主題,讓學生結合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選擇合適的方式完成實踐任務,改變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學習角度,不斷培育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扇形統計圖”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家庭不同時間段的用水量進行統計,對學生制作表格的形式不做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中文字講解的內容,自己設置相應的扇形統計圖。在學生課后將扇形統計圖制作好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每個學生的數學綜合實力不同,教師在評價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序點評,對于數學綜合實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他們制作扇形統計圖中的優勢在班級上分享,開拓其他學生制作圖表的思路;對于數學綜合實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激勵性語言,提升學生自信心,并給學生指明圖表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只要能夠提高學生制作圖表的能力即可。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實力,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對策,運用多媒體開展情境教學、設計生活化問題實施分層教學、通過課外實踐強化學生綜合素質,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梁瑋.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 才智,2020(12):155.
[2]何麗芝.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20(5):30.
作者簡介:孟學東(1966—),男,漢族,甘肅會寧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