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霄
摘 要:閱讀是小學生感知、理解、內化和整合文本素材的主體認知過程,是小學生主動接受文本內容、思想教育、德育教化和靈魂陶冶的生命樂園。因此,教師應立足新教育理念切實創設一條人性化、趣味化和實效化的高效閱讀之路,加速習慣形成。
關鍵詞:新教育理念;語文;閱讀習慣;小學生;培養路徑
隨著教育理念的快速發展,教師應以科學育人觀、三全育人理念、新課程改革理念和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積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書籍陪伴小學生快樂成長。
一、借助趣味素材激發閱讀興趣
人文理念要求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閱讀興趣為動力有效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趣味材料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以此為誘導因素,引導小學生積極閱讀、主動思考和深度探究,推動小學生快樂閱讀。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蝙蝠與雷達》為例:小小的蝙蝠沒有眼睛,卻能夠在漆黑的夏夜里來去自如,還能夠輕松捕捉住小小的飛蟲,的確非常神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蝙蝠的特殊性去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動機,以趣味素材引導小學生開展快樂閱讀活動。另外,科學家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能力”發明了雷達,而雷達也沒有眼睛卻能夠定位飛機、軍艦、輪船等大型金屬物體的具體位置,因而也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文的趣味性讓小學生興致勃勃地去
閱讀。
二、借助故事復述培養閱讀動機
教師要在閱讀過程中切實踐行主體教學,以主體參與激發小學生的閱讀動機。因此,教師要為小學生創設故事復述活動,以此為表現機會激發小學生的參與意識、表現意識和閱讀意識,為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提供強大動力。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6課《將相和》為例:《將相和》中有《完璧歸趙》《澠池會盟》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故事復述活動,讓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表述三個故事的大體內容,將自己的主觀認知和情感體驗表述出來,以此表現自己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編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故事復述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閱讀動機和表現意識,借助表現機會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去思考,有助于小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三、借助讀演結合固化閱讀習慣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實現小學生的讀演結合、以演促讀,實現小學生對文本信息的多次認知和反復處理,有效引導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要開展讀演結合活動,以讀演結合積極推動小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悅納,持續推動小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借助讀演結合逐漸固化閱讀習慣。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故事性、思想性、教育性非常強的課文,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去進行課堂情景劇扮演活動。教師要選擇小學生去扮演小花貓、老母雞、小蜘蛛、老屋以及旁白角色等,讓小學生在快快樂樂的情景劇扮演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和表現的快樂。另外,小學生為了更好地去進行課堂扮演,自然就會積極閱讀、反復思考、自覺探究。這樣,情景劇扮演就會成為小學生積極閱讀的良好動力,輔助培養小學生的閱讀
習慣。
四、借助定期閱讀強化閱讀習慣
系統性教育理念認為教師要為小學生提供趣味故事、表現機會和養成動力,更需要定期閱讀來引導小學生持續閱讀、定期強化和循序漸進,以此慢慢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定期閱讀是教師引導小學生閱讀文本信息、積累閱讀素材和持續強化閱讀意識的有效手段,非常有助于小學生閱讀習慣的科學養成。
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格外注意小學生的閱讀活動,利用教學過程為其提供閱讀機會、閱讀空間、表現機會,有效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動機和閱讀積極性。這樣,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逐漸形成,并在小學生的持續閱讀、盡情悅納、積極內化中兼收并蓄,加速小學生的快樂成長。
五、結語
教師是小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實現者,更是小學生快樂閱讀、信息悅納和合作探究的研究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此,教師以新教育理念為科學指導,借助趣味故事、故事講述、讀書報告和定期閱讀等活動積極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交流能力,切實促進小學生的兼收并蓄和厚積薄發,實現小學生的快樂閱讀、主體認知、合作探究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志.有效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習慣的途徑[J].小學時代,2021(4):6-7.
[2]張增書.試論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J].學周刊(下旬),2016(9):183-184.
[3]李虹霞.淺議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6(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