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銀萍
摘 要: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STEM教育以其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的教育目的而得到了全球的推廣。聚焦于農村小學的STEM教育,旨在研究如何結合農村小學學生的特點與STEM課程特征,制定適合農村小學STEM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農村小學;STEM項目;課程目標
一、“小小農業家”課程目標分析
(一)課程價值取向分析
分析課程價值趨向是課程目標篩選的重要依據,與課程價值趨向相一致的課程目標才能夠被保留下來。因此,選擇“小小農業家”的課程目標要先明確它的價值取向。筆者認為,課程“小小農業家”作為農村小學STEM課程,需要具有鄉土性、實踐性等特點。
鄉土性體現在“小小農業家”課程目標中,需要有了解中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能養成愛惜農作物的意識,產生對于農業生產的興趣,明白農村生活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實踐性體現在農村小學的課程力求能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知識與經驗相結合,解決農村生活問題。“小小農業家”課程旨在強調運用STEM項目課程的理念,結合農村小學學生生活經驗與農村小學本地資源,幫助學生解決農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分析
1.農村小學學生總體素質與能力分析
通過對部分農村小學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農村小學目前還沒有開展STEM課程,所以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一類課程。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在人類生活學習中,需要用到多種智能來解決問題。農村小學目前更加側重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從能力上看主要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口語能力等。因此在“小小農業家”的課程學習目標中,筆者認為可以削弱數學素養的培養目標,將數學素養作為輔助工具。
2.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相關前概念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分析
①依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分析已有概念結構。“小小農業家”以小學高年級學生為開發對象,旨在研究“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農業生產者”,那么我們需要對高年級學生相關知識前概念進行了解和
分析。
②高年級學生生物學知識前概念分析。冷元紅對高年級學生在“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前概念進行了檢測和實證研究。學生普遍存在對前概念有植物發芽、生長的非生物需求不明確,容易把發芽時期和幼苗生長時期的需求混淆,或完全不能區分;學生對影響個體生存的必要條件與條件之間不能區別,對必要條件的認識不明確;生物的生存對環境沒有要求,可以隨意生存在哪里;環境變化,一些生物因不能適應變化而不能長期生存。
綜上,我們可以判斷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生命科學領域已經能明確植物是有生命的;知道植物的特征與結構;能對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知道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但還不能完全科學的分析植物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植物各個生長期間的條件還不明確。“小小農業家”的目標制定要基于此知識結構的基礎。
(2)對課程目標的啟示
通過對高年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已經對植物結構、植物生長條件等有了基礎的認識,但還不能夠科學地去整體認識和深入研究,所以“小小農業家”的知識目標定位為需要理解農作物基本結構、農作物生長與環境因素的關系,能進行農作物與水、農作物與光、農作物與溫度的實驗探究。基于學生對農業生產知識的基本生活經驗,“小小農業家”課程目標中對于知識與融通的目標可以適當地提高與加深從記憶階段提升為理解應用階段,即知道當前基本農作物種類、生長環境,熟悉農業生產的基本步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相應的農業生產問題。
(三)課程標準分析
2018年9月,《江蘇省基礎教育STEM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各學段STEM教育目標提出了相應的參考意見。文件中提到小學階段STEM教育總目標,要能夠從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相關職業體驗中獲得初步的STEM實踐經驗,能認識人類的真實生活,感受人們的真實需要,從個人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并形成感興趣的、有一定價值的研究問題。農村小學的STEM教育項目開發,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和目標,致力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發掘農村特色STEM教育,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小小農業家”課程目標確立
依據前一節對農村小學STEM課程目標分析研究結果,筆者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對“小小農業家”課程目標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學習心理學9~12歲學生認知水平,將A.知識與融通、B.系統設計與創新、C.物化實踐與表達、D.文化體驗與認同、E.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進行了歸類。
參考文獻:
[美]Ralph Tyler.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