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利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落實與推進,語文教育工作更注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基于此,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打好學生語文素養基礎,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創設應用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核心素養
情境教學法通過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是實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效方式。因此,為夯實學生語文學科基礎,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創設與應用途徑是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于小學生對語文學科尚未形成清晰、明確的認知,而且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使用信息技術創設相關情境,從而在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情況下導入新課,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奠定良好基礎。在具體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教學內容的全面分析,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喜好采用音頻和視頻進行情境創設,從而將學生帶入情境中,以吸引其注意力的方式開展后續教學工作、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以直觀的方式對學習內容產生感受,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四季》為例,為發散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詢問“一年當中有幾個季節,分別是什么”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后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音樂和圖片。之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思考自己對春、夏、秋、冬的印象,并舉例說明,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敘說較為典型的季節現象、植物等,也可以敘說每個季節中的游玩經歷,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興趣,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季節的變換,一方面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使其直觀地看到和想象出作者描繪的畫面,便于后續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情緒。
二、深入教學情境,領悟知識主旨思想
語文課本中收錄的文章均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深刻抒發,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與表達,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時,應提高對這一點的重視,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抒發的情感,從而創設準確、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此引導學生,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具體而言,教學情境創設應在文章主旨的基礎上進行,激發學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逐漸鍛煉其理解能力,從而打造高效課堂,促使其形成高尚品格。以《讓我們蕩起雙槳》為例,教師可以先播放同名歌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我們”蕩雙槳時開心、歡快的樣子,并體會到自然的美好,使學生在這種心情下開展后續學習,進而理解作者心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過程中,為使學生更加投入到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結合小組活動,并以自讀、書面作業和小組討論為核心開展“全員參與”的教學工作,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同桌討論或是前后桌四人小組討論等形式,并落實全班講評點撥,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參與課堂,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與分析討論的能力,進而在相對輕松和生動的情境下學習語文知識,
轉變學生學習狀態,增強其主觀能動性。
三、結合問題導向,在問題中再造情境
小學語文內容較為簡單,所以語文課堂應該是個積極開放的課堂,尊重學生的立體地位,所以,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應該更加開放,讓學生有自信向老師提出問題。因此,在情境創設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靈活引導,激發學生想象力和探索能力,比如結合問題導向教學方法以層層深入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此外,實現教學情境的延伸與拓展,針對課上提出但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并通過自主思考和同學討論找出答案。在下次上課時,教師根據問題創設教學情境,一方面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提升語文教學實效性。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教師在課堂伊始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和新媒體技術創設下雪情境,并將各種動物的動畫逐一填入,將語文教材中描繪的小動物踩在雪上的畫面以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出畫面中沒有的動物,直至蛇、青蛙等動物被提出,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和自主思考尋找問題答案,以此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極大作用。因此,教師應將其貫穿于整個課堂,并結合問題導向法和信息技術等,通過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黃劍.“五境創設法”:基于情境的小學語文低段練習設計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2):98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