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 要: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做好學情分析有利于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實現有效教學具有顯著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學情分析貫穿教學始終,能夠真正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特點。雖然當前學情分析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當前學情分析不夠深入,對教學的幫助較為有限。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情教學的積極作用,需對學情分析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掌握。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情分析;教學
學情分析是指對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進行分析。設計理念具體包括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以及教學設想的分析。劉珍認為,學情分析教學最本質的特征在于“因材施教”,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喜歡、能讀懂、能讀好初中語文教學內容。
一、學情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學情分析應該包含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動機、性格特征、學習能力和已有知識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應該弄清楚學生當前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情況和學生的基本學習動機等內容。隨著學情分析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當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存在注重“教”而一定程度上忽視“學情”。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學情”教學的教師極少,且了解學情的方式較簡單,通常是以下論斷的形式進行,缺乏對學生的完整分析過程,學情分析深度極其有限,流于表面,導致學情分析對實際初中語文教學的幫助有限。
二、如何發揮學情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重視教學,滿足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前通過觀察、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包括感興趣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再結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使語文教學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在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時能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理解語文中的內容,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古詩詞意境等。
2.把握學生基本知識體系
初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包括文言文、語法和文學賞析,內容難度與小學相比有所加大。且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文言文相對枯燥晦澀難懂,語法變幻較多,文學賞析對知識積累要求較高,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現有的基本文學素養和語文知識積累等方面進行充分了解,并在了解基礎上探討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設置。例如,借助相關信息技術,將其文學內容變得可視化,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再進行角色扮演等使學生融入文學氛圍中,更好地學習故事。
3.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明白語文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而不是教學形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教學大綱基礎上,結合學生當前生活視野的開闊度,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不應一味地根據自己的思想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選擇教學內容時考慮將教學目標和要求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相結合,從而從易到難設置內容,將成人思維轉變成學生思維,轉化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
4.根據學情選擇教學策略
充分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對當前的語文教學任務進行步驟拆分,在教學中將學生易于掌握和有難度的內容相結合,避免內容偏難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內容偏簡單降低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學情有較為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在教學方式和策略上進行調整,明確學生通過自主了解即可掌握的內容,需要引導幫助才能掌握的內容,難以掌握的內容。對學生易于掌握的內容,減少指導;對于較難內容,則需要更多的提示和引導。
5.根據學情設置問題和作業形式
提問與作業都是用以評估教學效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問和作業幫助學生進行復習鞏固,查漏補缺;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當前學生對內容的掌握情況,并評估教學方式、內容等是否存在問題。在進行提問和作業設置時,均需在學生深入學習理解后,對提問的方式、內容設置、難易程度等做好設計。通過對學生的學情了解,語文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較為個性化的提問或作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的因材施教。
三、小結與展望
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能夠幫助教師設計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幫助語文教師更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因材施教,縮小班級學生學習差距。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堅持進行學情分析,我們相信一定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學素養和文學知識積累。
參考文獻:
[1]潘德順.寫作學情視角下初中語文微型化寫作教學初探[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Z2):70-71.
[2]梁德芳.“學情分析”視角下初中文言文教學內容選擇的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