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奎盛
摘 要:語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基礎性語言學科,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僅要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在初中階段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指導實踐,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主要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培養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語言學科,所具備的最顯著特點就是人文性。現代教育背景下,我國倡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情懷,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就具備人文性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內涵深刻,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師以教材為基礎,進行適當的教學拓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形成高尚的品質和思想素質。就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如下。
一、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愈發重視對綜合素養的培養。教師想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應當轉變教育理念,選擇順應時代發展和適合學生客觀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時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都處于發展階段,學生對社會人文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并且在課堂中給予學生發言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目的。
二、分析語文教材,挖掘人文精神
語文教材的編排十分嚴謹,不僅包含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更引進了國外經典文學作品,教師想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學生在理解文章時會出現較大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會對同一篇文章產生不同的理解,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并且以教材為基礎向學生講解基礎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使學生逐漸建立人文素養。讓初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分析課文發展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效率和質量,這對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在講解《背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講述與父親的故事,并且讓學生將情感融入課程學習中,在提高學習質量的同時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使其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與引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造成深刻的影響,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周邊人或事物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班級中起到示范作用,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為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定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制訂合理的人文素養發展計劃,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學習經驗,并且在后期的語文學習中對自身提高要求,進而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其次,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定期向學生科普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量,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合理的培養計劃。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學生正處于特殊的青春期年齡段,部分學生會出現一定的逆反心理,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人員素養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如鑒賞能力、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語文教師需要加強人文素養在教學中的滲透。語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重點學習的基礎學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輸各類優質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陸寧.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華夏教師,2019(1):35-36.
[2]劉小蘭.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小組捆綁評價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關系[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171-172.
[3]王振紅.真切的體驗,高效的課堂:談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培養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8(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