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傳海
摘 要: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阻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前進的“絆腳石”,導致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實踐體驗感越來越差,進而影響教學品質。應用探究式的新模式,可以促進探究學習,提升中學生的實踐體驗感,從而提高教學品質。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品質;問題分析
從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標準內容來看,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是課程的基本特性,要求將生活、實踐、問題等緊緊地聯系起來,推動生活、教學、發展三位一體,這樣才能體現該門學科的教育價值,因此應當遵循課標要求,促進課程改革。
一、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顏值的問題分析
當前,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模式,多數停留在講說階段,背記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漸漸地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興趣,邊學邊忘記,最終教學品質較差。
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的特性來看,實踐性、綜合性等特性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體驗感,要讓學生通過實踐完成學習,這樣才能增強學習成果。但是就當前情況來看,由于引導方式偏離實踐,導致難以產生較強的實踐體驗感,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本的理論內容。
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顏值的策略分析
1.應用探究式新型模式
原來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這會壓制學生的能動作用,若應用探究式的新模式,可以轉移中心,讓學生成為主體,互相之間通過交流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既能不斷地研討關于學科理論的問題,又能認可教材中某方面的觀點,同時形成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升學習成果。例如,在執教《讓友誼之樹常青》時,從課堂教學目的來看,是要讓學生懂得身邊同學友誼的珍貴之處,能夠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教學前,教師可以播放歌曲《朋友》,在優美的旋律引導下,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有哪些好朋友?哪些同學是你的朋友?”,引出學習思路。隨后,播放如兩名同學發生口角,相互爭吵的視頻畫面等。據此提問:“你們和自己的朋友有沒有發生過這些畫面中的行為?原因是什么?事后覺得后悔嗎?”。引導學生與同桌進行交流,探討。然后指定某些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最后引出呵護、珍愛友誼的正確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與朋友相處的正確方式。
2.引入社會案例進行分析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生活性、實踐性是需要關注的要點,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感,要善于引入真實案例,用事實啟發學生,引導其分析案例的前后因果,再結合學科理論知識進行教學,這就能夠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執教“公平正義的守護”時,我引入案例:2020年考生羅某、游某、袁某等人分別在高考中作弊,最終被取消考試資格及成績。面對該案例,“如果你是考場內的考官,會怎樣處理這幾名學生呢?為什么?”,引導其通過案例認識考試公平的重要性;在執教《生活需要法律》時,我也引入了社會案例讓學生結合新聞、法律知識進行探討,由此引出犯罪事實,講述所觸犯的法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條等,促使學生認識法律對保證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引入社會案例,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理念,堅持了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
3.利用情境演繹活動教學
情境演繹活動教學是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模擬或將某個事實還原,讓學生參與表演,使其體驗某個事實發生的全過程,再結合課本中的理論內容進行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既可以提高探究能力,又可以深刻地認識道德理論,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執教“情緒的管理”時,本節課的目標是學會調節情緒的基本方法,可以設計情境,通過表演感受情緒的積極或負面影響。如在“媽媽的苦惱”的情境中,會指定兩名學生分別飾演小剛、媽媽兩個角色,故事設定為小剛因為早晨賴床,已經快要上學遲到,媽媽一直勸說小剛吃早餐再上學,但是小剛又不想吃早餐,于是和媽媽吵架,大喊著“煩死了,別煩我!”,在兩名學生演繹的過程中,需要臺下觀看的學生靜靜地思考,接著討論小剛具備的不良情緒,以及消除不良情緒的辦法;在執教《尊重他人》時,我設計了“起外號”的情境,指定三名學生分別飾演小惠、小柔、小倩三個角色,故事設定為由于小惠的身形較胖,于是小柔和小倩常常竊竊私語,給小惠安上“小肥豬”的外號。設計的問題是:請探討該故事中不尊重他人的行為,說明正確處理這種事情的方法。通過情境演繹活動教學,學生深切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