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妙妙
摘 要:圍繞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切實提升思辨水平,幫助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小學;思辨能力;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理念、規范自身行為,能正確分辨事物對錯。為了確保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能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本文將圍繞以下四種切實可行的優化對策展開分析、討論。
一、創造積極、和諧的教學環境,強化師生交流與溝通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我國小學課堂的約束性較強,為了防止學生受不良思想的侵害,會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有效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而教師也無法與學生站在同一角度看待問題,久而久之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強化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感受,明確學生內心的真實認知。比如,在教學“我們的學?!睍r,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校園的美麗風景,通過與學生一同探討其感興趣的內容與話題,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系與紐帶,借助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消除學生對教師的陌生感與排斥情緒,以此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同時該方法還能使學生更容易闡述自身的真實想法,起到強化學生自主思辨能力的作用。
二、加強角色互換,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許多學校在開展課程教育時都會存在教學主體不明確的問題,沒有充分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過于注重單方面內容的傳遞,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始終得不到提高。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角色互換,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教材中故事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啟發學生明確內在道理,為思辨能力的提升打下夯實基礎。比如,在進行“誠實伴我成長”的教學時,向學生講述真實故事:一個留學青年在校成績優異,業務能力突出,他在畢業后以為能憑借自身才華吸引眾多企業的招聘,但在實際找工作時卻屢遭碰壁。直至他追問企業拒絕他的原因時才知道,由于該學生有過三次逃票記錄,而企業不會錄用一個不誠實守信的人。教師可借助故事人物角色要求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進行分析與理解,感受人物的真情實感,并從中得出結論與想法,之后教師再對其進行分析與評價,點出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這樣不僅可以正確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與辨析,還能起到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強化責任意識的作用。
三、實現理論與實際的全面聯系,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大多以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人文理念為主要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相對較少,難以確保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最大化呈現。因此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全面結合,使學生的判斷能力得到有效鍛煉,能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經驗,驗證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使其思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師要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大量實踐,當出現認知沖突時,也正是學生思辨能力得以鞏固、加強的最好時機。比如,在教學“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向學生展示一些不良的破壞環境行為,給學生播放環境污染的視頻,使其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之后要求學生以此為論題開展組內討論,闡述身邊的破壞環境行為,再提出消除不良現象的方法。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掌握保護環境的有效方法,如將剩余的水用來清掃、向他人傳遞環保知識等。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將環保理念帶入實際生活中,更好地規范自身行為,又能使學生自行判斷行為對錯,達到強化思辨能力的作用。
四、巧用社會熱點,使學生建立良好的思辨意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與時事的聯系度較高,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時下發生的熱點事件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進行“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中日兩國在領土方面產生爭議的事件作為分析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確國家領土權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表達自身對侵略行為的批判情感。使學生能做到明辨是非、理清對錯,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良好思辨意識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提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強化角色互換、提高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程度、優化教材的運用等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對策,確保學生的思辨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能具有更加靈活的思維與邏輯,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
人才。
參考文獻:
魏海黎.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9):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