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黃慧琳
關鍵詞 數字化平臺;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7-0019-03
紅色文化遺產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28年的歷史階段內,包括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1]。紅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作為紅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物質文化遺產、制度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三大部分組成。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長征遺址、紀念地等實物;制度文化遺產包括長征中形成的革命理論、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等文獻資料;精神文化遺產則是指長征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傳統[2]。對具有極其豐富內涵的紅軍長征文化遺產進行科學高效的保護和傳承,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遺產的價值與功能,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1 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路徑
1)構建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體系,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重構和再現,展現其獨特的紅色文化特色,更好地傳承長征精神。
2)提供數字化保護的智力支持。紅軍長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需要兩大智力支持:一是要培養大量具備文化藝術素養、扎實理論知識而又懂得數字技術、具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構建數字化保護的研究平臺,鼓勵申報相關的數字化項目,實現對紅軍長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處理。
3)多渠道獲取數字化保護的經濟支持。通過多種方式獲取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經濟支持,如:建立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項支持資金;吸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數字化保護等。
2.2 構建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的價值
社會的發展對文化傳承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下,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推動實施,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還原保護和傳承利用已成為必然[3]。紅軍長征文化資源豐富,多以文字記錄、攝影錄像和物品收藏等方式保存,如在此基礎上構建相關數字化平臺則能夠改變其傳統的保護方式,讓社會公眾共享這一文化遺產。
1)構建數字化平臺有助于提高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現代數字技術為紅色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力的條件,通過數字信息的獲取和整合實現傳統保護方式所不能達到的展示要求與效果,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安全、更長久、更完整的保存。
2)構建數字化平臺有助于擴大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的交流性。當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將文化遺產復原并進一步形成虛擬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后,人們學習、交流與創新的方式和速度將會發生質的改變。
3)構建數字化平臺有助于增強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的共享性。資源共享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數字化平臺的構建則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很好途徑[4]。搭建數字化平臺將在打破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的同時,使大眾參與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得以激發和提升,最大限度地共享利用紅色資源。
4)數字化平臺有助于促進紅軍長征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運用數字技術修復和還原紅軍長征文化遺產資源,將實現從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向可持續的資源使用方式的轉變,大大減少對自然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實現紅色文化的綠色保護和傳承。
3.1 平臺設計思路
本平臺的構建旨在保護和傳承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整個系統的設緊緊圍繞著紅軍長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以及有效傳承展開。該平臺構建的核心是搭建基于分布式存儲系統和分布式計算框架,實現對海量文化遺產資源的可靠存儲與快速檢索,這既是本平臺實現紅色文化保護的關鍵,同時也是本平臺能夠有效運營的基礎和前提[5]。對于本平臺的文化遺產傳承功能,是在以上數據支撐平臺的基礎上對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數據在內的紅色文化資料進行直接展示或形式轉換,以實現紅色文化的教育和推廣。另外,對于本平臺中文化資源的推廣分為“主動了解”和“被動推薦”,其中“主動了解”是用戶通過互聯網搜索到本平臺進行登錄訪問,“被動推薦”則是本平臺中所構建的智能推薦系統完成的,能夠通過平臺的訪問記錄,識別用戶的興趣方向,將相關內容動向推送給相關用戶。
3.2 總體架構設計
本平臺的建設目標是實現滿足高數據量存儲、高并發訪問和高安全級別的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綜合性數字化平臺。基于此構建目標,本平臺的設計遵循標準化、系統化和安全化,其總體架構包括數據資源管理層、計算資源層和業務應用層,并且整個框架以安全體系和標準體系為支撐。
數據資源管理層中設計有文物資料、文化資料、教育資源、文創資料等6個專題數據庫,以及所有數據庫的分布式存儲平臺。其主要用于對本平臺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實現分布式存儲,并且保證數據資源的安全和可靠,為本平臺的有效運營提供海量的數據支撐。計算資源層主要包括容災備份系統、計算引擎和流處理平臺等,用于實現高吞吐量的數據流動和快速、有效的交互式計算與復雜算法運行,并且提供數據的連續性和實時性備份,避免災難性的數據丟失。業務應用層則主要包括應用軟件平臺、移動終端平臺和推薦系統,均是以不同的形式實現本平臺的具體應用,包括展覽、教育、檢索和智能推薦等[6]。整個平臺的運行流程是首先數據資源管理層負責收集、存儲和管理數據,然后計算資源層對數據進行高效處理,最后通過業務應用層實現各類具體應用,以發揮本平臺的實際效用。
3.3 功能模塊設計
本平臺的功能應用模塊設計緊緊把握頂層設計的思想,從平臺的全局出發和長遠考慮,遵從統一性和可擴展性的設計原則。此平臺主要由應用系統、管理系統和推薦系統三個子系統所構成。
1)應用系統。應用系統是整個平臺的展示部分,包含了本平臺所有需要對外公開展示的所有內容,同時也是普通用戶(除平臺管理員外)所能夠訪問到的所有內容。應用系統分為:注冊登錄、導航瀏覽、教育講堂、文化創新和分享交流五個大的模塊。
第一,注冊登錄。注冊登錄的主要功能是記錄用戶除網絡信息外更多真實的信息,如性別、年齡、工作單位以及興趣愛好等。這些用戶信息能夠為平臺后續建立用戶模型和分析用戶群提供數據來源,為平臺的個性化推薦服務提供依據和渠道。
第二,導航瀏覽。導航瀏覽是應用系統中的核心模塊,也是整個平臺的核心功能模塊。在導航瀏覽這個板塊,用戶可以瀏覽到平臺中紅色文化的文檔、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和三維模型等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導航瀏覽主要包括專題展覽、文物檢索和文化活動三個子功能模塊。一是專題展覽。專題展覽中通過歷史時期、地理位置和著名人物等線索,和通過文物類型,如建筑、書畫、雕塑和家具等分類,進行文物展覽和文化介紹。二是文物檢索。文物檢索中能提供差異化的檢索途徑,可以是單項或綜合檢索,也可以是精確或模糊檢索。快速檢索目標資料的方式包括有關鍵詞、時間范圍或者類型等。三是文化活動。文化活動子模塊中會展示近期在線上和線下所開展的各類文化保護活動和文物展覽活動的活動現場照片和視頻等,以及會粘貼一些相關活動的預告。
第三,教育講堂。教育講堂是本平臺提供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宣傳和優良傳統文化推廣的窗口,主要分為:知識講座、專題學習和學術活動三部分內容。
第四,文化創新。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若沒有融入創新元素,則不符合時代變遷、歷史更替的潮流。文化創新子模塊是給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這部分內容包括文創活動、文創產品和文創故事。
第五,分享交流。分享交流子模塊給用戶提供了相互討論、交流心得和分享資源的平臺,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此部分的留言功能對平臺進行意見反饋。
2)管理系統。作為支撐后臺服務的管理系統,只接受管理員的登錄、瀏覽和操作,以完成對平臺資源的統籌和管理[7]。管理系統的組成包括用戶管理、欄目管理、資料管理以及日志管理等四個模塊。
第一,用戶管理。用戶管理的目的是增強系統操作的安全性,實現對注冊用戶和管理員相關信息的維護管理,以及對操作者使用權限的分配和管理。
第二,欄目管理。欄目管理的目前是提高系統使用的條理性,實現對各應用系統功能框架的常規維護和管理,包括修改、增加以及刪除操作。
第三,資料管理。資料管理是管理系統的核心模塊,用于本平臺搭建完成后所有保存的相關文物和文化對象的數字化資源的維護和管理,以及后續資源的錄入和更新。資料管理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模塊,其又分為錄入資料、資料歸類、資料標記和資料加鎖等子功能模塊。
第四,日志管理。日志管理用于對本平臺中用戶訪問日志和平臺運行日志進行管理,是通過人工和系統自動兩種方式相結合完成的。
3)推薦系統。推薦系統與應用系統和管理系統有所不同,該子系統是嵌入在本平臺的業務應用層,并無具體的可視化展示頁面。推薦系統是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臺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的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推廣模塊。通過用戶的瀏覽記錄,獲取用戶對紅色文化遺產中某類文物或者某種文化的興趣,建立具有用戶偏好信息的用戶模型,通過對用戶模型中的特征信息的識別,以及與推薦對象模型中的特征信息的匹配,使用特定的推薦算法進行搜索篩選,最終確定可能符合用戶興趣的推薦對象(相關文物或文化資源)并推送給用戶。推薦系統能夠幫助用戶快速、有效地找到其感興趣的內容,并且還能夠挖掘潛在的傳播對象,給紅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本平臺采用協同過濾推薦、基于關聯規則推薦和基于內容推薦等三種推薦方法。
第一,協同過濾推薦。協同過濾推薦是一種基于對用戶瀏覽歷史偏好信息的記錄,依據目標用戶與過往用戶歷史信息的差異性評估,確定對瀏覽內容的加權評價值,從而實現對目標用戶喜好某特定內容的程度預測,最終系統將根據這一喜好程度來對目標用戶進行推薦。此技術對處理非結構化的復雜對象比較有效,如文物的視頻和二維圖形圖像等。
第二,基于關聯規則推薦。基于關聯規則推薦是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以用戶訪問平臺過程中瀏覽內容的相關性,建立規則頭(關注內容)和規則體(推薦對象),通過關聯規則實現相應的推薦。
第三,基于內容推薦。基于內容推薦是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依據用戶所關注內容的特征,從內容特征的描述實例中得到用戶的興趣資料并做出推薦。該推薦不 需要判斷用戶對內容的評價意見,是信息過濾技術的延續和發展。
紅軍長征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其創建和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凝聚了中華兒女的智慧,因此蘊藏著極其博大和深刻的內涵。如何進一步提高大眾的紅色文化自覺,如何進一步將紅色文化嵌入到大眾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好有效保護和傳承工作是當代人的責任和使命。在當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建設紅軍長征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參與紅軍長征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將為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研究和傳播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途徑和方式。
參考文獻
[1]孫和平.四川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趙平.紅軍長征在四川的研究述評[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3):21-27.
[3]李淩等.遵義紅色文化傳承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5):330-331.
[4]金銀琴.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系統設計[J].圖書館界,2016(4):10-12,16.
[5]周玲,李湘文,周燕.基于“互聯網+”的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實踐與探索[C]//Proceedings of 2018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 (ICEA 2018),新加坡,2018.
[6]陳柏瑀.開原市文化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7]劉正岐,邵澤云.基于SOA的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無線互聯科技,2015(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