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敏 李會杰
摘? 要:本文論述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與對策,針對“新工科”建設發展時代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提出了能夠促進高校“金課”建設及提高“金課”教學效果對策,以期為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多維度的、可行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提供參考,并提出通過這一課程評價體系,來持續促進以“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人才培養? 教學? 評價體系?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2(a)-0173-04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on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Course
ZHANG? Honmin? LI Huijie? ZHAO? Zhanhui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Province, 467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course. In view of the demand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golden course", so as to realize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feasible "student-centered, output 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rough this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we can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 Higher education
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門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內涵之一是人才培養重心轉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2017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強調“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首要任務之一,是要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把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4]。可見,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流本科教育,專業是基本主體,課程是核心環節。為此,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當前,“金課”建設已成為我國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教學活動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但同時也意味著對這些學校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新的要求[5]。
面對“新工科”建設的新理念、新要求,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定位,面對“金課”建設的新標準,作為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單元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本保障的課程教學評價,必須積極變化,主動改革,才能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保障“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6-7]。為此,本文通過論述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與對策,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 當前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現狀分析
由于歷史、時代發展、學校轉型等各種因素,加上要面對“新工科”建設的新理念、新要求,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定位,面對“金課”建設的新標準,我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還存在很多問題。
1.1 現有課程教學評價體系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盡匹配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本科教育都是重視學術型人才培養。傳統課程是以理性主義教育價值觀為導向,強調課程基本概念和理論,把傳授學問視為課程內容的全部,即所謂“學問中心課程”。其評價體系過分的強調知識傳授的多少,對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應用”能力評價不夠。顯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視,以及“新工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傳統的課程授課重點及教學評價體系已不能很好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必須進行改革。
1.2 缺乏對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方面的評價
“新工科”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方面、各環節的一種實踐探索。然而,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專業課教師都對大學課堂“立德樹人”教育的責任、對“課程思政”的意義等認識較為片面,認為“立德樹人”是大學思政課堂的主要任務,跟專業課老師關系不大,忽視了專業課中思政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直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家才普遍認識到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
1.3 與“金課”建設相配套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需要深入探索
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評價,至少應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及對整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當前,“金課”建設已成為各類大學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課”將遍地開花,成為各專業課程建設的最低標準。但是,具體到“金課”的課程教學評價來說,還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部為“金課”劃定了“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標準。而現有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較少涉及高階性和挑戰度的評價,也即現有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不能很好的支撐和促進“金課”建設;二是:“金課”“兩性一度”的建設標準,主要是對課程本身及教師的要求,“金課”評估仍然是一個難點。“金課”建設完成后,在實施的過程中,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還需要深入探索“金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從而推動“金課”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1.4 重“教”輕“學”,沒有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大學課程教學評價主體為教師,學校教學管理組織機構通常針對教師課前教學安排、課堂教學過程監控與課后作業批改、學生評教等內容進行終結性評價,而涉及對學生的評價則較少。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生作為教學的主要對象,教學圍繞授課對象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展開實施。評價主體如果缺乏授課對象即學生,只是針對教師的單一評價進行教學效果反饋,教學評價結果必然會缺乏科學性。教師占據了整個課程評價體系的主體,學生并沒有很好的參與到整個評價中,也就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
1.5 評價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學生評教參考價值有折扣
我國高校的大部分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主要由教學管理部門、學校督導組、產學研合作管理部門等主要教學評價機構根據教師課堂授課效果、專家聽課反饋、學生評教的方式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評價的靈活性、多樣性。課程評價內容上,主要是對教師課程安排、學生出勤、考試成績等方面的評價,較為單薄。
2? 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與對策
建立一套能夠滿足“新工科”建設發展時代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能夠促進高校“金課”建設及提高“金課”教學效果的,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多維度的、可行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期望通過這一課程評價體系,來持續促進以“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質量。
課程教學評價的原則是開展課程教學評價應遵循的理念和基本要求。項目將綜合考慮“新工科”建設發展時代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金課”建設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的現實需求等幾個方面,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評價體系應堅持的原則和理念進行重構。主要運用理論演繹法來構建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具體來說,主要是在原有課程教學評價基礎上,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探討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2.1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指標的體系建設
“新工科”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方面、各環節的一種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但是,當前很多老師對“課程思政”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方面的經驗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的融合不夠全面和深入[8]。因此,在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時,必須對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幫助老師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避免“課程思政”流于形式,引起學生反感,適得其反。
2.2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需求進行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培養知識應用型人才。這種應用型人才,面向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的職業群和行業而不是崗位,因此在其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上,并不過于強調技術的熟練程度以及崗位適應性的操作能力,而是強調既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應用性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轉化和應用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如對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的二次開發的能力等。因此,項目擬根據知識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從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對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二次開發等能力方面,探索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2.3 針對“金課”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標準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建設
“金課”不但要建好,更要上好。盡管教育部對“金課”有了明確的建設標準:“兩性一度”。“高階性”:是指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創新性”:是指課程內容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老師備課和學生課下有較高要求。但是,正如大家常說,課程是一個“黑匣子”,課程本身的評價始終是一個難題。
2.4 針對激發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興趣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課程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專業課程學的好,授課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當前,教師運用移動互聯網教學的手段,較多的是運用“學習通”軟件進行課堂考勤及作業練習,而學生對“學習通”軟件的應用往往是被動的,而非出自自身的興趣,這導致學生通過“學習通”的學習“黏性”和效果不甚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除了傳統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手段及“學習通”軟件外,可以多考慮應用當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短視頻、直播等技術平臺來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傳播、答疑等。項目擬按照這樣一個思路,通過對激發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興趣的評價,來推動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完善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持續提高教學效果。
3? 結語
通過上述論述認為,建立一套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評價體系,能夠促進高校“金課”建設及提高“金課”教學效果,有望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多維度的、可行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期望通過這一課程評價體系,來持續促進以“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麗.高職教學資源建設與教材教法改革[J].科技資訊,2020,18(20):109-111.
[2] 馬文亞.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以濱州學院為例[J].科技資訊,2020,18(20):197-203.
[3] 徐敦輝. 學科交叉視域下新工科人才培養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9.
[4] 李玉靜.21世紀英國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政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5] 方韻詩.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訓課程雙師教學模式探究[J].科技資訊,2020,18(20):103-105.
[6] 盧榮山.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高教學刊,2020(29):33-35.
[7] 方志剛,楊帆,陳林,等.關于新工科總體設計和教師職業素養的一些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0(36):114-115.
[8] 程金鳳.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2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