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玲
摘 要:公民意識、政治認同等愛國觀念要從小培養,在小學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作為一線道德與法治老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規律,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小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策略
2018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小學生要具有終身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體現良好的個人素養、家國情懷”。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要落實這個指導意見,作為一線道德與法治老師,要立足于課改前沿,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意識。
一、立足于學生成長規律,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生對于“愛國”一詞只是生活中的一般理解,而要把“愛國”作為一種概念深入心中還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愛國是一種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對小學生而言,只有通過與外界和他人的接觸,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立足于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的需要,以遞進的形式,增強小學生的情感認同,以達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以“愛國主義”主題為例,在小學低年段主要是通過教材中的“愛校園、愛家鄉”這些內容進行層層鋪墊,然后慢慢到中年段,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可通過祖國、家鄉的新變化,結合祖國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美景,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國家的變化,進而心生民族自豪感,這樣到了高年級,可結合教材內容中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多元文化”“領土意識”“熱愛和平”等內容,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通過家國文化知識,浸潤心靈,進而實現愛國主義的教育目的。由此,整個小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呈現遞進的過程,立足于小學生的成長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培養了小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借助多種教學資源,融合愛國主義教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要借助有效的教學資源,融合愛國主義教育。
1.借助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先烈為祖國獨立強大而獻身奮斗的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振興強大的文化基礎,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要融合紅色文化資源,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百年追夢、復興中華”一節內容中,老師可結合本地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帶領學生重溫革命歷史,結合革命遺跡創設情境,讓小學生通過感人的革命故事,感受歷史的溫度,凈化心靈,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2.結合傳統節日,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許多傳統節日是歷史的記錄,也是文化的傳承。如春節、清明節等,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老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如《快樂過新》《家是最溫情的地方》等,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小學生認真思考,為什么華夏兒女都會歡歡喜喜過春節?為什么有些軍人長年駐守邊防不能跟親人團聚?然后借助多媒體平臺,展示一些豐富的圖片、影像資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正是這些人的無私奉獻,才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才能保四方百姓平安,由此,學生感受到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三、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為了更好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一線道德與法治老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拓展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空間,延伸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通過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提高認識。
例如,在學習“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一節內容時,老師可帶領學生到本地的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借助一件件真實的歷史實物,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踐中,引起學生的情感認同,使其真正理解我國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中,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進而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擔當責任意識。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一定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生要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只有熱愛自己的祖國,才能有家國責任擔當意識。
參考文獻:
朱桂蓮.愛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蘭州市“十四五”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為:LZ[2021]GH8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