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梅
摘 要:互助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提出課堂議題后,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組內學生共同分析問題、實踐操作、探討交流,最后解決問題的一種團結互助的學習模式。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互助式教學的實施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培養班級內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團結互助的精神。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語文課堂;互助式教學;實踐;研究
一、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互助式教學的意義
首先,合作互助是一種良好的社會品德。在課堂中實行互助式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團結互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理解他人想法以及熱心幫助別人的良好的個人品德。其次,互助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落實。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行互助式教學,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起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這樣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教和學的主體,有助于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互助,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最后,互助式教學有利于在教學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互助式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互助式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1.轉換師生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習能力、思維、性格等現狀建立起隨機的異質結合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2~8人不等,讓學習優異、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其他基礎薄弱、綜合能力較差的學生作為組員,開展互助學習。合理分配學生的角色,采用優秀學生帶動后進學生的學習模式,保證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互助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組長對組員認真負責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小組學生的團隊意識。
2.自主學習,互助探究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獨立、自主、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中,教師給出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自己看書、查找資料、學習和總結知識。在整個自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自學互助中教師設計出能體現小學語文學科特點、能達成學時目標的對互助學習具有導向作用的“互學單”,給出習題,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提升,先由成員獨立做題,做完題以后互相糾正錯誤,組員會做的題先讓組員講解,組員不會做的題讓組長講解,組員聽懂以后再給組長復述一遍加深印象。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組內互助工作做得越充分,在課堂上就會更加集中精神。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筆記,預習內容應該包括文章背景、作者簡介、多音字、詞語解釋以及重點內容的理解等。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互助式教學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還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互助精神。
3.做好課前準備,確保課堂活動的進行
教師課前準備工作完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語文課堂互助式教學的開展實施。因此,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認真考慮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合理設置議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教師首先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話題,其次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小組內對議題進行交流討論,由組員選出小組代表,然后發表組內觀點。例如,在學習《幸福是什么》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出討論話題:“同學們,你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觀點,由于討論的話題和文章主旨有共同點,所以很容易使學生對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在課前做好課堂準備活動有利于學生課堂秩序的維護以及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4.合理設置課堂環節,促進師生互動
課堂提問是課堂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激情,還可以使學生對語文知識有一個較深刻的理解。但傳統的課堂提問方式主要是教師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對那些沒有準備好回答問題或者沒有自信心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甚至可能會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不利于師生友好和諧關系的形成。而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互助式教學,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以及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問題設計,設計的問題不僅要循序漸進、難易適中、符合學生認知結構,還要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并且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爭答題,充分調動學生激情,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回答教師問題,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三、結語
互助式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刻板的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通過不斷地創新改進,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教師應該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互助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助式教學在課堂中的優勢,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每位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娟.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4(7):132.
[2]張麗英,林秋穎,韓笑.師友互助:讓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J].教育,202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