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三個方面對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新教材教法進行了探討,第一方面是對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教育側重點的說明,第二方面是提出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教材變革的建議,第三方面是對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的授課方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新教材;教法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教育的側重點
想要知道怎樣上好課,就要先了解上課的重點在哪里。在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了一點,這一點與之前頒布的課程標準相比較,有著較大的不同,那就是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之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導向就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點,換言之,在接下來的歷史教育中,側重點應該主要放在核心素養上,而不再是之前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既然要按照新的側重點來進行授課,那小到一個問題的設置,大到整個課堂的調控,就都需要以核心素養為重點進行調整。
二、對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新教材的建議
教材作為教學之本,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本優質的、編排適當的教材,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也可以幫助老師授課。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歷史教學如果想要取得成果,就要先從改變教材的角度出發。
在教材的改變過程中,授課目標作為一節課的意義所在,必須被正確認識。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歷史課程不再應該單純地注重學生記住了什么,而要更多地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在現階段的課程編排中講述到“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系列歷史知識的時候,側重點是放在記憶上的,需要學生去記憶大量的事件時間和事件意義,學生在面對這些背誦的知識點時,往往不會去試圖感受和理解事件背后所凸顯的精神、品格等代表著“家國情懷”的知識,這就導致學生最后只單純地機械記憶了知識點,而少了自己作為一個學習者的情感。所以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這類課程的教材中應該多添加能令學生產生共鳴的知識,如在鴉片戰爭相關故事的旁邊添加更為具體的圖片,讓學生透過這種真實的資料來感受那時中國所面臨的情況,以此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對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新教法的建議
(一)合作研討式的課堂
在既往的課堂中,教師往往自課程開始便口若懸河地講授課堂知識,學生坐在座位上接收著老師所傳達的知識,提問環節相對較少,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應該更注重學生思維的建立與訓練,注重學生唯物史觀的正確樹立,假如只是教師一味講授,最后可能導致學生單純接受了知識或觀點,一旦要自己表達,便成了“啞巴”,所以采用合作研討式的授課方式也未嘗不可。如在講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將學生分成對應的小組,每一組對應相應的諸子百家中的一家,陳述自家的觀點,也可以進行合作辯論,最后達到讓學生既接受了知識,又樹立了正確的唯物史觀,還能達到見證中華燦爛輝煌文化的目的。
(二)情景交融的課堂
高中學生較其他學段的學生有著較高領悟力,加之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身人格的形成期,很多時候都較為感性,所以給學生創建一個情景交融的課堂就顯得十分必要。比如,在進行中國古代史相關課程的授課時,就可以依據自身所處城市地點的不同,帶領學生前往具有歷史價值的景區或者博物館,通過實地觀察,讓學生感受歷史的震撼,以達到培養核心素養導向下時空觀念的的目的。
(三)學以致用的課堂
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最后都應該被應用在實踐中,只有這樣才會發揮知識的價值,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歷史知識更具備這樣的特點。在生活中實踐這些知識,也是一種對歷史思維的培養。如在講授“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課時,可以借助學校組織相關的征文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化為己用,在創作中也能用到相關歷史知識,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含義和深化對相關知識的記憶。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新教材教法想要改變,只靠學生或者學校老師是完不成的,需要多方協作才能取得有效成果,而無論是教材的改變,還是教學方法的完善,都需要以核心素養導向為主,只有緊貼這一主體,才會讓學生更好地建立符合時代的唯物史觀。
參考文獻:
[1]吳波.高中歷史學科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36).
[2]柏秀萍.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9).
作者簡介:張青惠(1996—),女,漢族,甘肅白銀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白銀市第十中學老師,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