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菁
摘 要: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之外,還要注重情境教學的有效應用,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過程中,調動學生思維,獲得閱讀體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應用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模擬或虛擬的場景,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突破對既定文本扁平化認知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可以借助道具、媒體或情境表演等多種方式來實現。以情境教學,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具體的人、事、物,從而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
一、情境導入,引起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字的解讀能力已經顯著增強。但是在閱讀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僅停留于文字面,學生對文本缺乏基本的解讀意識,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在落實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情境導入,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情境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比較常用的有背景導入、人物導入、懸疑導入、音頻導入以及詩文導入等多種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特點,選擇相應的導入方法,帶領學生進入閱讀情境。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篇文章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基調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本文的動畫版背景解讀,使學生靠近和感悟作者的壯志豪情;再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從核心人物——袁隆平先生入手,落實有效的課前導入。抓住文章的核心信息巧設疑問也是情境導入的一種常用方法,以《我與地壇》為例,你心情不寧靜的時候,你有哪些排遣方式呢?袁隆平先生的心靈樂園是他的稻田;朱自清的精神家園是荷塘;李樂薇的夢幻家園是他的空中樓閣。在一連串的鋪墊之下,讓學生思考作者對待地壇的特殊感情,進而引出文本,可以起到引人入勝之感。
二、融入情境,進一步升華學生對文本的感知
在有效的課堂導入基礎上,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已經被有效調動。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沉入文本,要進一步為學生創建相應的閱讀情境,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可以更加豐富。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提倡學生多感官融入,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鼓勵學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感悟,可以增加一些手勢互動等,讓學生主動品味文本蘊含的豐富意蘊。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課文的標準誦讀音頻,以文章的誦讀與聆聽讓學生主動走入情境。其次,可以嘗試輔助性道具的運用,帶領學生更好地走入情境。比如,在教學《竇娥冤》這篇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竇娥冤作品選段,帶領學生更好地進入文本情境,讓學生對文本基調、大意、思想、情感等有效概括。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讓學生通過感知情境,融入文本。為下一步深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啟發學生思維,促進情境深化
在情境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閱讀任務,以更好地啟發學生思維,推動情境升華。首先,教師可以以具體的任務設計,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熱情。如《古都的秋》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開筆先寫江南之秋?“不遠萬里”這個成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北國之秋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對北國的秋是怎樣的感情?“混混沌沌”“半開半醉”是指什么樣的狀態?作者從哪些方面描繪了秋的景觀,展示出了秋的什么特色。通過問題設計,使學生閱讀的熱情得到激發,進而帶動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自主把握文本的豐富內涵,與作者產生共鳴,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問題設計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共情遷移。通過對文本的思考,進一步與自身情感有效融合,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同時,學生的表達熱情也可以得到更好地釋放。例如,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和相處模式,在未來的日子里將如何回報父母,這類閱讀互動和共情遷移的落實,可以使情境教學的目標得到進一步升華。語文課堂的德育目標也可以順利達成。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引領學生沉浸閱讀中,教師要注重情境教學的有效運用。從情境導入、情境創設、情境升華等多方面入手,與學生有效互動,帶領學生突破層層閱讀任務,使閱讀教學的質量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