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鳳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達成的重要目標。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和方法的主要載體,為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水平,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學行為。主要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探討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旨在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化學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關鍵品格與能力,主要由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五個維度共同構成。高中化學教師開展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載體是課堂教學,為有效開展核心素養培育,教師應著力于采取如下措施優化課堂教學行為。
一、立足教材整合拓展
教材是課堂教學實踐中師生共用的基本工具,其集中反映了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對于教師而言,要想有效達成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就必須立足教材制訂授課方案。一方面,教師需要結合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對教材進行深入全面的研讀分析,對基礎知識進行全方位整合,從而找準切入點,有效進行核心素養滲透;另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從教材出發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整合多樣化的素材與資源,以此形成對教材的有效補充,達到開闊學生視野及深化其知識結構的目的。例如,化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科,包含著諸多關于物質變化的知識,包括基本化學反應類型、物質及其化合物等,在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需注意在說明化學反應過程時滲透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這一核心素養維度,引導學生以變化平衡的觀念去認識物質,從而增強核心素養的培育實效性。
二、加強教學情境創設
情境兼具生動性和直觀性特征,借助情境,教師可以將抽象的化學知識進行直觀生動的轉化,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難度,并借助生動的情境直觀呈現化學知識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場景,從而將化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核心素養培養效果[1]。多媒體是教師進行情境創設的重要助力,教師應在正式授課前,對海量的多媒體素材與內容進行甄別篩選,以此提升情境創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機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此增進學生對化學學科實用性特征的認知,并引導其對“應用化學技術時應注意什么?”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有效發展其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維度的核心素養,培養其形成從化學學科視域出發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引入小組合作模式
通過引入小組合作模式,教師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彼此之間實現思維共享,從而形成看待和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有效深化自身認知。與此同時,在小組合作中,教師也能夠推動學生形成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調動其通過分工與協作開展綜合實踐探究。合理分組是有效應用小組合作模式的關鍵,為此,教師應重視根據學生的實踐化學學習水平和能力,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一原則,將學生劃分為若干6~8人的小組,從而推動小組成員進行深入交流討論,促進組間平等對話。完成分組之后,教師應結合核心素養維度,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實際特征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化學實踐應用能力。
四、創新化學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構成了化學學科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也是構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維度[2]。為此,教師應重視創新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在課程中的比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驗機會,推動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探究,從而增強其學習主體性,并促進其核心素養實現發展。在此方面,教師尤其應提高對探究性實驗的重視力度,調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共同閱讀教材展開深入的交流討論,形成具體的實驗探究方案,并通過分工協作實施實驗方案、記錄實驗現象,之后再對實驗記錄進行分析,得到個性化的結論。在各組完成實驗探究之后,教師應重視組織每個小組分別進行交流分享,接著進行總結歸納,整合相關實驗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深化其知識體系并提高其實驗能力,有效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宋麗紗.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建構視角分析[J].科技資訊,2018,16(13):170-171.
[2]薄婷婷.淺談對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認識[J].教育現代化,2018,5(34):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