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瓊
摘 要:數學是一門需要運用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學科,但同時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可以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到生活中,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理論的理解。以新課改為背景,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進行探索,探討如何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小學階段更是為日后發展打基礎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讓學生能夠輕松地學會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數學知識很抽象,同時又富有嚴密的邏輯,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低,抽象性思維稍有欠缺,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直觀化,與生活緊密聯系,降低理解難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元素
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內容主要包括算數、空間幾何、統計、代數等,具有邏輯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不高,因此,高效的學習方法是將理論融入生活,將抽象的邏輯具體化。如果不能在初步學習中及時理解并且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會影響以后的學習,因此,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活元素,會使教學內容便于理解。
例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的相關定理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教室中尋找多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房屋建筑,找到長方形、正方形;觀察鐘表,找到圓形;觀察地磚等找到平行四邊形。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特點,同時提問:長方形有幾條邊?邊與邊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又有什么相同之處。在觀察以后,教師再教授相關的定理,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類似于上述的抽象定理不適合理解記憶,而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的結論可以加深印象,且利于理解和舉一反三。
二、教學考核融入生活元素
每個階段,每一堂課甚至小到每一個知識點的講授結束之后都需要進行檢測或者考核,通過檢測,教師可以整體把握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程度。在考核中融入生活元素意味著將考核生活化,不僅可以測試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能夠分析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分數計算的時候,教師首先應該整體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預測教學活動是否可以有效進行。進行測驗的時候,要將考核的內容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媽媽給了小明20元零花錢,小明平均分到四個口袋里,請問每一個口袋有多少錢?小明買文具花了四分之一,請問小明還剩多少錢?盡量將考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還能夠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另外,在測驗結束以后,教師應當及時帶領學生進行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課后作業與生活相聯系
將數學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兩個方面,還可以體現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這樣才能有效鞏固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比如,在學習植樹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以下的課后作業:尋找馬路上連續栽種的6棵大樹,觀察6棵大樹中有幾個空隙,并與父母討論空隙與樹木數量的關系。思考:在100米的馬路邊栽種樹木,如果兩端栽樹,每隔5米栽1棵樹,總共需要幾棵樹?如果兩端不栽樹,每隔5米栽1棵樹,總共需要幾棵樹?然后再在課堂上講解,教室布置課后作業需要與課堂內容相結合,課內與課外共同鞏固,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應用能力。
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在新課改以及數學學習生活化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課堂及課后考核、作業的布置等方面融入生活化元素,還可以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真正做到理論應用于實踐,感受數學的魅力。這也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具體問題帶到課堂,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數學素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生活化數學教學。教師可以將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將生活化元素融入數學考核中,增強學生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將生活化元素融入課后作業中,增強學生的融會貫通能力。另外,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小學階段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會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學周刊,2021(16):31-32.
[2]沈兆東,雷龍國.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1(4):55.
[3]王西軍.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讀寫算,2021(9):3-4.
[4]游福招.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1(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