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
摘 要:史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對史事進行推理和論證,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使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主要針對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運用;課堂教學;量度
史料就是記錄歷史的載體,是構成歷史記述的最基本元素。正因為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新課程指出,史料實證是歷史核心諸素養達成的必要途徑,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揭示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要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就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史料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會正確解讀史料,善于運用史料來求證歷史問題,具備探索歷史的學術精神,最終形成科學的歷史觀。但是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把握好量度,畢竟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要做到專而精、簡而優,最大化地發揮史料的教學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學地認知史料
史料可以對歷史場景進行再現,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降低歷史知識的學習難度,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歷史,形成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史料包括圖片史料、文字史料、數據結構表格類等,如歷史地圖、歷史繪畫、歷史書籍等。這些史料是認知歷史的重要依據,但并不完全是歷史的真實再現,也會融入歷史記載者的主觀情感和個人觀點。因此要科學地認知史料,正確認知其中融入的記載者的個人立場、觀點等,對史料進行有效的鑒別,在應用時才可以更加科學、合理,才可以培養學生以史求證的能力。尤其是對于藝術作品類的史料,在使用時要更加謹慎,要通過對史料的深度考察,確定其符合真實歷史,然后才能用作求證的依據。因此在使用史料時,要把握好各種性質的史料,確保史料的有效性,正確發揮其教學作用,在具體選擇史料時,要以教材中的史料為主。教材經過研究和編排,史料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要對這些史料進行充分的利用,可以恰當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以創設歷史情境為主,運用相關的圖片類史料,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史料的搜集準備中,以加深學生對史料的體驗,提升學生搜集、運用史料的能力[1]。
二、控制史料的量
歷史教學課堂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也較多,因此教師要控制好史料的量。正確發揮史料的助學作用,而并非本末倒置,對史料過度解讀,使學生分不清學習重點,占用大量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精力,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史料時,要圍繞知識的重點、難點,合理地取舍史料,對于具有啟發性、深刻性、典型性和情境性的教學內容,利用史料來進行佐證,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思維能力以及利用史料求證的思維能力,提高史料運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當然,也不能不重視史料的運用,較少地使用,甚至不使用史料。單純地講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乏味的感覺,難以產生直觀的體驗感,也會存在較大的理解難度,因此要適度運用史料,既不能太過,又不能欠缺,要運用得當,使用適度[2]。
三、把握史料的難度
史料的運用,要結合學生的學情來設計,要控制好史料的難度,使史料起到輔助歷史學習的作用,避免選擇難度脫離學生實際水平的史料,不但不能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反而還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特征,知識儲備和接收能力也都不相同,在運用史料時,要選擇可以被學生接受的史料內容,要注意史料應用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對于高一的學生,史料的難度相對要低,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間接史料,要直觀形象,要重點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概括能力,具備簡單的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對于高二、高三的學生,難度要相對提升,可以采用一些原始的一手史料,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歷史分析能力進行鍛煉和提升。在進行史料的具體運用時,還要注意史料運用的遞進性,通過梯度型問題來對史料進行解讀,對史料的運用進行設計,使學生對史料的運用能力有所提升。
綜上所述,在以往的教學中,史料的作用常常會被忽略,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把史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把握好運用的量度,發揮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永蘭.探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花溪,2021(12).
[2]李乾卓.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高考,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