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懿
摘 要: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需要對單元性的知識進行整合,將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整合梳理,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很快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為下一階段的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設計單元性教學的課堂方案,使學生面對整合性知識時,不再產生畏難心理,使知識點清晰,學習有效,進而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整合教學;單元教學;優化設計
數學單元主題教學的主旨是使學生學習整合知識的能力,在單元教學整合模式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中會更重視數學規律的總結,數學學習不再一片混亂,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解構教材,把握教學方向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是整個數學教育的標準參照,它不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而且還為教學活動及教學效果提供了評價體系和參考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前提就是解讀課標[1]。課程總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首先要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入手”教學中,該課時的教學主題就是使學生經歷依據條件尋求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方法及回顧反思的過程。教師依據教材,將教材單元主題進行解構,并創設情境,快速整合知識點。教師首先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老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來替他解決一下好不好?小猴子非常孝順,他經常幫媽媽干活,小猴子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子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這時學生會陷入思考中,但是此時的學生還沒有明白單元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可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題中有哪些已知條件?要求什么問題?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嗎?”基于教材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可以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用數學思維提高思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最終了解數學的價值并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態度。
二、課前巧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課前的熱身環節就像是戰場上的“第一通鼓”,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凹せ钪黝}”是進行基于主題單元數學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教師應該圍繞主題建立文本信息與學生已知經驗的關聯,以此激發探究動機[2]。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農村新貌”的教學中,農村新貌是一個主題概念圖,以農村變化來闡釋應用題的解決辦法,該節課其實是整個單元的“精華”,整合了除法單元中的方法集中體現。由于一些城市的小學生對農村會有一些陌生,因此,教師在課前可以創設一些有意思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投入學習中。教師:“同學們,在假期,你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帶你們去過農村呀?”學生:“去過!我還在農村看見過農田!”教師:“其實農村不僅僅有農田哦,里面還有很多有趣的數學知識,你們想知道嗎?”學生:“想!”這時學生的興趣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的課前活動安排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并激活學生大腦思維,活動主題符合學生認知,并很好地將課程帶進課堂。
三、巧設問題,實現學生自主式探究單元主題
在課堂上,由于某些教學單元在實踐中很重要,因此教師不僅必須講解教科書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結合生活現實并使用現實世界中的實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基于問題的單元學習集成方法,可以創建一個高效的數學教室,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和研究。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怎樣滾得遠”教學中,該課時是針對前一單元的平均數、角的測量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提出思考問題:“你覺得木板與地面的夾角是多少度時,物體滾得最遠?”教師引導學生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各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搭木板、量角度、放物體、量距離、記錄數據、計算”等工作。問題解決式自主探究實施策略需要逐步推進,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構能力和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振玲.小學數學主題情境大單元課程的實踐與探索:以蘭大附校主題大單元情境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為例[J].新課程,2020(21):31.
[2]馮天鳳.單元主題式學習促數學思維提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