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山
摘 要:根據原電池(第一課時)四節公開課觀摩,談談在學科素養背景下如何開展教學的思考,再提出教學設計。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思考;教學設計
2021年5月14日六安市裕安區高中化學優質課大賽在新安中學進行,我聽了四節化學課,課題為新人教版必修第2冊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第一課時)。就這節課的教學提出自己的思考與設計。
一、對這節課教學的思考
如教學課題引入階段,老師對火力發電流程優缺點的討論花了不少時間,甚至還多談了火力發電的優點就不應該了。這部分內容建議指導學生閱讀,介紹電力來源的主要形式,談談火力發電的能量轉化形式,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討論火力發電的不足,介紹火力發電盡管無法替代,但國家通過加大風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降低火力發電比例,努力實現碳中和,緊扣時代背景,體現社會責任。然后就如何提高能量利用率啟發學生思考,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減少工藝流程、減少能量損耗引入課題(大約4分鐘)。
課堂教學流程設計需要站在課堂全局進行預設,如兩位老師從鋅銅原電池實驗現象探究電子的產生、原理的進行,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有的過程重復,有的裝置都未介紹就寫負極發生了什么反應等。
個別實驗異常現象建議“有意滑過”。如學生問道“鋅片和銅片都有氣泡冒出”“鋅片和銅片放入乙醇溶液,電流計指針也發生了偏轉”等,如上課時解釋鋅片不純,上一次用過的電極未及時清洗,這樣的解釋都不能使學生理解與滿意,所以我們要選擇有意滑過,用一句話,如這樣的問題我們課后在輔導中交流等即可。
在課堂開展分組實驗務必要提前組織好。
二、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一:課題引入
閱讀我國目前電力來源分布圖,簡單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老師介紹核能發電、碳中和。
閱讀火力發電的流程,談論能量轉化過程的不足,提出解決辦法。
學生活動:閱讀、聆聽、交流、思考。
設計意圖:引入課題、體現社會責任的落實。
教學環節二:鋅銅原電池實驗探究及原理分析。
實驗1:把一塊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不連接)。
實驗2:用導線將鋅片和銅片連起來。
實驗3:在導線中接入一個靈敏電流計。
學生活動:進行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質疑,形成共識。
問題1:鋅和稀H2SO4直接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問題2:什么原因造成實驗1和實驗2中現象的不同?
問題3:銅片與稀硫酸不反應,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為什么在銅片表面有氣泡產生?你認為這種氣體可能是什么?發生的化學反應是什么?
問題4:靈敏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學生活動:思考,交流。
歸納梳理:
1.原電池的定義及構成。
2.鋅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3.電極反應式及電池總反應式的書寫。
設計意圖:認識科學探究是進行科學解釋和發現、創造和應用的科學實踐活動;能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能從問題和假設出發,確定探究目的,設計探究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在探究中學會合作,面對“異常”現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教學環節三:原電池裝置構成條件探究
利用各種電極材料以及裝置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實驗4:把一塊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
實驗5:把一塊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盛有乙醇的燒杯里。
實驗6:把一塊鋅片和石墨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
學生活動:做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思考、交流。
歸納梳理:原電池的構成條件:(配以動畫演示)
1.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一種金屬和另一種非金屬導體)構成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構成閉合回路。
4.能發生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
設計意圖:同教學環節二。
教學環節四:聯系鞏固、總結歸納。
參考文獻:
汪愛華.基于“模型認知”的《原電池》教學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