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麗
摘 要: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依賴“讀”與“寫”的結合,為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教師應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基于此,圍繞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從鍛煉寫作能力、培養寫作興趣、拓展素材積累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字詞句圍繞核心主題表達自身情感,為拓寬學生寫作知識面,應結合課文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逐步豐富學生的積累,使學生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
一、鍛煉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對新奇知識更為關注,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推薦課外閱讀書籍。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爬天都峰》為例,文章講述了爬天都峰的過程,及作者與游客的交流,完成課文學習后,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帶領學生查找優秀游記文章,根據學生語文基礎及閱讀能力,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游記文章,如《格列佛游記》等。在作文教學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帶筆閱讀”,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書籍寫作手法及字、詞、句變化,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感受文章情感變化,并銜接日常生活。課外閱讀教學法的應用不可只停留在表面化書目推薦上,應注意傳遞閱讀技巧,使學生能在課外閱讀期間真正有所收獲。以上述《爬天都峰》為例,可將《格列佛游記》作為課外閱讀書籍,由教師挑選出經典段落,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在完成閱讀后記錄段落大意,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完成經典段落總結記錄后,同桌互換,互相檢查整體結構及字、詞、句應用情況,并進行打分,學生在打分期間互相學習寫作思路、拓展寫作思維,取長補短,繼而起到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效果。為進一步保障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在學生相互審閱結束后,引導學生修改、優化,實現“讀寫評改”的統一,以此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課外閱讀文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寫作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受到課時限制,教師無法拿出大量時間用于課外閱讀教學,為實現高質量作文教學目標,教師可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借助趣味性課外閱讀文章或繪本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在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時,應考慮不同年級學生間的差異,低年級可推薦《爺爺一定有辦法》《愛心企鵝》等繪本以及《綠野仙蹤》《三毛流浪記》等經典文章;中年級可推薦《木偶奇遇記》《海底兩萬里》等經典文章;高年級可推薦《昆蟲記》《城南舊事》《湯姆·索亞歷險記》等經典文章,引導學生運用課外時間閱讀,并每日總結閱讀內容、記錄閱讀想法,以此督促學生閱讀,培養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并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根據課文主題為學生推薦多本課外書籍,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課外書籍進行閱讀,為保障課外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注意“閱讀輸出”環節,即給予學生展示平臺,組織“讀書分享會”,學生可在“讀書分享會”中分享趣味書籍與故事,使學生在閱讀與分享過程中,完成課外閱讀知識吸收,并在分享交流期間,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間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拓展素材積累
寫作素材可直接決定學生的寫作能力,而課外閱讀可豐富學生的積累,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而言,課外閱讀至關重要。學生在日常寫作期間受到思維局限而無法正確運用自身積累的寫作素材,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為切實應用課外閱讀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期間總結寫作思路、摘抄優秀段落。為使學生條理性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可傳授思維導圖,使學生將寫作素材分類,并運用多個思維導圖記錄寫作素材框架,形成“目錄”,幫助學生構建寫作素材結構,當學生進行寫作前,預留一段時間引導學生回顧思維導圖寫作素材框架,逐步捋順寫作思路,將所積累的寫作素材良好地融入作文中,將字、詞、句排列組合傳遞情感。為避免學生出現“重積累、輕回顧”的情況,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觀看寫作素材。例如,采用任務引導法,使學生從自身寫作素材中選取特定主題的素材,并將素材整合形成手抄報,使學生在繪制手抄報作業時復習寫作素材,溫習字、詞、句,深化學生對寫作素材的印象,當學生面對相關寫作主題時,將會無意識地應用到所積累的寫作素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強調學生全方位發展,因此對學生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高質量作文教學要求,應將作文教學融入日常課文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寬學生視野,通過豐富學生閱讀量,提升其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韓小彥.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探討[J].新課程,2021(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