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菊蘭
摘 要:當今時代是知識時代和信息時代,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的理念下,教師需要探討藝術學科的新出路。同課異構模式的提出,讓美術教學朝著更加專業的方向邁進,既注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也注重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所以,同課異構模式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將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同課異構模式;高中美術;鑒賞教學
一、同課異構模式的具體應用
1.根據課標要求確定應用內容
同課異構模式下的教學重點并不完全體現在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是在了解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基礎上,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培養。高中美術學科包含了多個模塊的知識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因此,美術學習不能單純停留在技能技巧的訓練上,而要基于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來拓展思維和審美體驗。
在確定異構教學內容時,應該分析課程的三維目標,并將其轉化為教學目標,落實課程標準并達成教學要求。教師確定教學主題之后,再根據進度和教材特點選擇某些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篇目。
2.教學資源的合理篩選
教學資源的篩選需要通過合作研討和備課的方式來進行定位,需要結合不同教師的能力和教學習慣作出選擇。例如,一些教師比較擅長西方繪畫,在講解美術鑒賞方式時,會以西方繪畫作為切入點;而一些擅長國畫的教師,會傾向于選擇國畫作品等。但無論如何,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將直接關系到美術課堂教學質量,且信息時代下,每一堂課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著眼于學生的知識水平,靈活運用教材內和教材外資源,努力挖掘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作為異構網絡資源。例如,在學習風土人情的有關知識時,可以圍繞民間美術的其中一個分支進行講解。我國民間美術包含剪紙、雕塑、手繪等,通過某一點來理解整個民間藝術的魅力,再通過視頻演示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其特征,能夠形成更加具有魅力的教學資源。
3.因材施教下的異構教學
因材施教基本原則的要求是通過知識傳遞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有效教學。美術課程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樂趣并掌握更多的知識,充分利用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征來進行能力和藝術素養層面的協同培育。所以,同課異構模式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成長條件。
例如,“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經典的蒙娜麗莎畫作作為切入點。這幅畫作在人文和藝術領域的地位極高,但對于當代高中生而言,很多學生對文藝復興的了解程度不足,也并不了解這幅畫作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所以,教師可讓學生欣賞這部畫作的變體畫或其他類型的創作作品,從而研究畫作本身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創作層面的特征。總而言之,異構模式下的教學行為應該有明確的切入點,并且與其他教學設計展開對比分析,讓教學內容和每次活動的主題密切相關,但不拘泥于形式特征。
4.注重思維層面的評價反思
對于每一門課程而言,教學反思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學反思主要是對課前預設和課后生成進行比較,讓教師評估自己授課的具體效果。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應該針對實際教學情況制定評價和反思方案,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深化對異構模式下教學結論的理解和認知,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反饋中產生新的藝術靈感。具體來看,教師可以從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反饋中獲取資源信息,以此為基礎展開反思,對某些預案設計或關鍵環節的處理方式展開討論溝通,以研討的方式不斷反省自身的教學行為,優化異構思維提升下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提升個人的專業水平。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評價,并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估,而是要設定評價標準和評價范圍,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做出科學判定。
例如,從教學目標來看,美術鑒賞課程應該突出美術的視覺性和人文性特征,并且讓課程適應學習主體的主動發展需求,為今后教學目標的制定積累珍貴的經驗;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應該促進學生對美術內容的整體把握,從而完善教學資源;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能否展開有效評價,并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發揮美術學科的優勢是重點內容。諸如此類的評價反思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同課異構活動后制訂更加清晰明確的教學策略。
二、結語
同課異構模式體現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地應用同課異構模式,并且不斷地予以總結和創新,實現同課異構模式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謝贈生.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