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學習的內容“正比例與反比例”。
二、案例描述(片段)
我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上的正方形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的變化,并完成相關的填空。此時我讓學生討論根據教材中的兩個小表格,可以得出哪些規律。學生紛紛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都是隨著邊長的增加而增加。”這時有學生表示:“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比如邊長是1,周長是4;邊長是2,周長是8……”我立刻在黑板上將邊長與周長的比值進行書寫,如…此時立馬有學生觀察面積與邊長的關系,發現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是不斷變化的。于是我讓學生繼續探索教材中路程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根據相關內容,又得出了90,接著我直接告訴學生:“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那么這種變化我們可以稱之為正比例,大家可以總結一下正比例是什么嗎?”
有的學生說:“正比例就是一個數變大,相關聯的數也變大。”很多學生表示認可,于是我便讓學生舉例說明,大家將周長與邊長、路程與時間之間的變化進行舉例,此時我發現確實是一個數變大,另一個數也在變大。于是我意識到自己的舉例有些單一,便向學生又列舉了一個數變大,另一個數隨之變小的例子,此時學生表示:“老師這種情況,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反比例。”聽到這里,我心中了然,學生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混淆了,且將其進行了簡單化的片面處理。于是我為學生重新列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經常會接觸手機,我們玩的時間越長,手機的電量就越少,這種情況下,是一個數變大,另一個數卻變小了,但是只要它們之間的比值依舊是相同的,那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正比例。”此時教師突出了數與數之間的變化比值,學生在心中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當學生了解正比例之后,我接著給學生講解反比例的概念。依舊是用教材上的內容,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駛所需的時間如下,你從表中發現了什么?
根據上面的表格,學生發現:“當騎行速度越快時,所用的時間就越短,但是時間與速度之間的比值卻各不相同。”我繼續向學生提問:“它們之間的比值不同,那么什么是相同的呢?”學生在草稿本上計算之后,發現它們之間的乘積是相同的。于是我便引出了反比例的概念:“像這樣,速度和時間兩個量,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著變化,而且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我們就說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我:“大家除了這個例子,還能舉出哪些屬于反比例的例子呢?發動你們的小腦筋,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有的學生說:“百米賽跑,路程100米不變,速度和時間是反比例。”還有的學生說:“買文具的時候,總錢數一定,它的單價和數量是反比例。”還有的學生說:“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是反比例。”聽著學生說出的例子都正確,我十分地開心,我想他們一定是掌握了反比例的含義,也理解了什么是反比例。最后,我將反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對比。
正比例:路程和時間兩個量,時間變化,所行駛的路程也隨著變化,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就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反比例:速度和時間兩個量,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著變化,而且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就說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反比例和正比例之間的聯系?”生:“都是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關系變化。”生:“應該說都是數量在變化,而且數量的變化都相互影響。”師:“那么是幾個量在變化呢?”生:“兩個。”師:“大家的想法是對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間存在聯系,都是兩個變量的關系,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么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么呢?”生:“一個是比值一定,一個是積不變。”生:“比值一定的是正比例,積不變的是反比例。”
我將學生討論出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寫在黑板上,并表揚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正確認識。此時學生不僅能夠打消自己的“想當然”錯誤理解思維,還能夠對正比例和反比例有進一步的認識,能夠正確地分析兩者之間的概念,以及數量之間的變化。
三、案例分析
在整個案例中,小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正比例”就是“正”著變化,“反比例”就是反著變化。因此,我在此案例中采用了“逆向驗證”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不是一個數隨著另一個數變大就是正比例,也不是一個數隨著另一個數變小就是反比例。”只有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才能讓學生重新接受正確的數學概念,并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還有待進步,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力還有待提高,教師應該及時找到適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打破固有思維,“吃透”知識,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