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亮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小學數學教學受到關注,尤其是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有效方式,針對學困生學習現狀,設計出針對性活動方案,減輕學困生學習負擔,優化學困生學習方案。同時,教師應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幫助和鼓勵,增強學困生的學習信心,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學困生成因;幫扶轉化方法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困生心理,做好學困生數學學習幫扶工作,幫助學困生扎實數學基礎,為學困生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教師作為引導者和指導者,應對學生及時點撥和指導,找到學困生的 學習問題,優化學困生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
1.家庭因素
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學習生活集中在家庭和學校,而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也來自家庭教育,由于一部分家長日常工作較忙,對孩子的學習疏于管教,部分農村的家長沒有上過學,對數學知識更是了解甚少,無法有效輔助孩子進行數學的學習。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度不夠,即使開展家庭教育,仍沿用傳統教育方式,增加孩子學習任務量。另外,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太高,一旦出現成績下滑的情況,就會責怪和打罵孩子,使孩子長期處于心理壓力較大的狀態,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出現叛逆心理。
2.學校因素
在當今教育背景下,強調教師應從關注學業提升向關注學生整體發展過度。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上,對學習能力中等和較弱的學生關注度較少,導致學生產生落差感,使小學數學教學停留在表面。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幫扶工作
1.構建共同體學習方式,讓學困生學習他人經驗
學困生可能在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上存在問題,對大量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給數學教師增添了數學教學壓力。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共同體學習方式,讓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學困生進行學習。具體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整理數學學困生名單。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對不同數學學習階段,教師應整理不同學困生名單。針對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劃分共同體小組成員。教師依據學生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小組,并將每個學困生安排在不同小組中,小組成員應實施輪流制度,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換,學習不同成員的學習優點,實現高效學困生轉化工作。三是,實施共同體評價制度,共同體評價時,學困生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進一步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2.為學困生匹配智能學習方式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善傳統教學方法,實施智能匹配方式。具體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設計智能學習目標,教師應適當減輕學困生的學習壓力,將學生學習目標分成階段式,并指導學生設計學習目標,使學習目標更科學。二是,設計智能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學困生的轉化,家庭作業應是以扎實理論知識為主,逐漸加大學習難度,增強學困生的學習信心。三是,教學內容智能化,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錄制數學基礎型學習內容,下發給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觀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落實賞識評價
學困生在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中體現出學習自信心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與教師考核評價方式有關。學困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與其他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學困生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進行賞識評價,幫助學困生重新建立學習自信心,并培養學困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筆者認為,考核和評價學生的方式不應以單一的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困生所表現出的積極學習態度給予充分肯定與贊賞,使學困生意識到自己被教師所關注,教師對學困生的鼓勵和關注對學困生能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也能使學困生的學習態度發生較大的轉變。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共同體學習方式,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學困生進行學習,激發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祥濤.綜合驅動,邁向成功:小學數學教學中動力型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6(25).
[2]龍愛琴.農村小學“學困生”轉化之探微: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的研究[J].學生之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