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促進學科整合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當前,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經驗,以課題的形式整合資源,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已經是小學階段數學的主要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學科;探究性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者作為學習的領導者,積極思考,敢于實踐,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同時,整合其他領域的知識、思維和學習方法,與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然后創建一個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創新的學習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小學數學多學科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一)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小學數學多學科探究性學習研究是一種基于學生參與和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通過對各方面知識和解決方案的綜合運用,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提高自己的數學知識水平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效率,讓小學數學綻放出繽紛的光芒。
(二)鼓勵學生對數學感興趣
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為綜合性的小學數學實踐課程提出更有趣的課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讓學生發現其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三)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提問方式是如何教授問題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同時,這也是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一般來說,在提出具體問題后,學習者會被激發并有興趣思考這些問題。因此,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呈現適當的教學情境,提出一些問題,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分享自己的想法,總結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屬于自己的解決方法,最終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小學數學多學科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改變學習方式,激發探究興趣
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的要求,選擇教學地點,打破班級對學生的限制。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梢园l展活動的多樣性,由個人到集體。
(二)注重基本思想,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需要充分掌握研究方向,整合后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組織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挖掘教材的基本點,滲透到各個方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將各學科的資源整合到課堂中,容易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因此,教師應去蕪存菁,避免呈現不必要的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提高數學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在求梯形面積時,運用轉換思維進行推導是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是一道“求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數學題,通過這道數學題,學生可以掌握矩形面積、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許多相同的梯形,學生可以利用學習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來計算平面的面積,根據截面公式,旋轉和拼接,然后嘗試把梯形轉化為一個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然后計算出對應的面積。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提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梯形沿對角線切開,分成兩個三角形,計算面積;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將梯形劃分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并計算其面積;還有學生認為,可以沿中心梯形線切割生成平行四邊形并計算面積。此外,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每個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根據上述研究,學生首先理解了“新舊轉化”的數學方法,在講授梯形公式時,沒有追求傳統的教學理念,而是通過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技能
實驗的整個過程要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培養全面的實踐能力。在學習圓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探究性學習場景,教師可以提問:“在面積一樣的前提下,長方形的花壇和圓形的花壇哪個種植的花更多?”學生根據問題預設的場景,就會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探究,從而掌握“圓面積”應該如何計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學科融合的探究式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更有利于發展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使學習變得有趣生動。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過程中的基礎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能夠掌握的探究性能力越多,對其今后的發展幫助就越大。因此,小學數學可以采取多學科探究性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孟迪.淺談跨學科教學的整合策略:“長度測量”的教學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3):21-25.
[2]于慶江.淺談跨學科融合課有效助力數學傳統教學[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8(1):123-125.
作者簡介:胡宇君(1990—),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