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珍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也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對學生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數學課程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承擔著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任務,但是因為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并未發育成熟,在學習中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導致學生無法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分層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促進學生后期有效學習高級數學的重要基礎,所以在落實小學生的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基于此,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以便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抽象思維是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和學習的有效手段,所以,數學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相關知識內容時,應當對學生加強綜合素質以及能力的培養。
一、落實因材施教,分層激發學生的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在數學方面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極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尚未發育成熟,其理解能力、專注力以及精力都比較薄弱,同時不同學生擁有不同的智力和能力發展規律,存在一定的差異,特別是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其能力提升極易因為年齡因素受到影響。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同樣的知識內容,部分學生可以做到全面理解和熟練掌握,思維能力能夠得到快速提高,但是部分學生則無法做到透徹理解,思維難以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基于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應當避免一概而論,要落實因材施教策略,促進數學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層次性以及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數學基礎以及思考能力等方面因素進行分層,然后進一步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手段以及內容,對學生落實針對、有效的思維訓練。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分層的手段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對于基礎能力較弱、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而言,只需要結合數據統計表完成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正確繪制并做到簡單分析,進而對學生加強統計思維的培養;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而言,需要系統化地分析相關數據,并完成數據預測任務,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對于基礎牢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完成預測任務之后進一步提出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促進學生增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落實因材施教策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1]
二、結合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促進學生增強思維能力,數學教師需要積極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展開有效學習和思考。數學概念往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不利影響,教師如果一味地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手段,則會大大消減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學生的拓展思維能力。所以,教師應當積極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數學課堂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位置和方向”知識點時,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正確辨別方向,并能夠通過方位名詞準確表示物體的具體位置。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室內的物品,展開導入教學。在學生初步了解方位詞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開展教學。借助將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平面方位圖拓展到實際生活中,促進學生利用聯想方式來掌握本節課的相關知識,進而為學生提升思維能力打下基礎。
三、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形成靈活思維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存在單一性,往往集中于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不斷練習為基礎,傳統固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思維出現固化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優化教學方法、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思考欲望,幫助學生形成靈活的思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或者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小學生往往對新穎、充滿趣味性的事物感興趣,對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所以,借助現代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對于抽象化的軸對稱知識而言,學生理解起來具有較大的難度。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直觀化的軸對稱圖形,然后進一步通過動畫的方式呈現軸對稱圖形的動態化形成過程,進而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相關性質以及特點,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2]
參考文獻:
[1]孔艷艷.試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8):133-134.
[2]許俊杰.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點做法[J].現代農村科技,202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