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國
摘 要: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創新,提升教學的生動性和有效性。同時,針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為學生良好學習提供相應的平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從而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成為課堂教學開展的重要目標,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科對學生思維升階比較重視,對培育學生創新思維具有重要的價值及促進性作用。
一、開展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實際上就是從當前事物的原理和機制,反面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最終達到發明創造目標的一種方法。逆向思維實際上也是學生掌握創新能力的一種途徑。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逆向思維形成的價值和作用,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以問題的本質作為出發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開展“磁生電”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奧斯特實驗”,讓學生從“電能生磁”的現象中探究出“磁能否生電”的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指引學生,針對性地對實驗方式、內容進行思考、探究。最后,引導學生依照自己獲得的實驗結論,進行相應的總結和歸納。從而獲得“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過程中,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就會產生電流”的結論。在這種充分運用逆向思維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還能將自身的創新思維進行充分發揮,有效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營造創新氛圍,實現創新能力培養
在開展教學時,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為學生營造自由、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這樣的方式點燃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激情,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高,以此為提升教學成效奠定基石。同時,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能提供有利的環境條件。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主體位置,將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設置具有較強情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積極主動進行想象和思考,通過多元化的角度對物理知識和問題進行探索。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還應不斷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通過相應的實驗方式,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和假設開展實驗,解決實際的問題。
例如,牛頓在其他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創造出了“牛頓三大定律”,這種定律的提出以及形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條件,使學生逐漸在探索、分析定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科學、嚴謹的物理學習態度。所以,教師在掌握定律內容以及潛在的物理規律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體現定律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知識有深層次、高階段的理解,使學生較強的創新能力逐步成型。
三、創新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能有效促進課程改革的落實和推進,讓新課程改革的作用得到發揮。同時,實驗教學的創新還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新體驗”“新感悟”,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過程中分析、推理、掌握物理知識的規律性,了解物理課程的特點,進而衍生出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讓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提升,讓學生收獲成熟的學習“果實”。傳統的課堂中,多數教師都是按照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步驟演示,這種方式毫無新意,甚至會讓學生認為物理課程就是枯燥的、乏味的,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磨殆盡。因此,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的創新,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整體課堂得到創新和優化。
例如,在開展“機械能守恒驗證實驗”的相關實驗教學中,為了實現培育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目標,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和鍛煉。首先,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實驗原理進行探索和分析,找到原理中的“關鍵性”詞匯,在腦海中推理實驗原理成立的過程以及體現原理的實驗,形成初步的實驗框架。隨后,鼓勵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模式設計實驗內容和過程,自由選擇實驗器材,共同對原理進行驗證,獲取深層次的知識內容,共同進步。在相互合作以及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思維會得到不同層次的創新,能力也會隨之創新,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金柱.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1,4(17):119-120.
[2]孫守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天津教育,2021,4(1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