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 要:閱讀是人們對讀物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式與閱讀習慣,而整本書閱讀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語文學習環境的同時,它的深度與長度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單篇文章閱讀所無法體現的。從教學整本書閱讀方式的角度出發,深度探討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的認讀與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認讀能力;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中大多屬于單篇閱讀文章,而整本書閱讀依舊屬于課外讀物行列。閱讀能力是由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等要素組成。整本書閱讀能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在閱讀童話、文學故事等整本書中初步認知故事的大致情節,繼而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怎樣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教師又要怎樣引導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繼而提升閱讀能力的這一探索過程就很重要。本文借由六年級“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的啟發,深入探討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的認讀與理解能力,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閱讀探索能力打下基礎。
一、在認讀中形成初步認知
認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相當于敲門磚,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這要求學生把握住每段文字的關鍵詞,繼而了解文章每個段落每句話的含義。有的段落作者甚至會引用多種句式,詞語所表示的含義又會出現不同的含義,怎么聯系與分辨同一種句式在書本中不同地方的寓意,這一過程就是整本書閱讀中獨特的學習過程。
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中會提到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與看法,有的時候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提出不同的見解,這就間接要求學生拓展閱讀“庫存”。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少年閏土》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單從教材中的課文我們知道了閏土這個人物,并且教師會帶著學生剖析閏土的點點面面,不過也僅限于此。學生不會知道魯迅先生寫的這個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回憶的,也不會融入那個大環境中去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讀文章。教學到這里,教師可以帶著學生讀讀魯迅先生的《故鄉》。讀完之后,引導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對課文中選編的這篇文章形成另一層面的認知和聯系。
教學時學生會發現不僅是《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以回憶的方式展開,魯迅先生《故鄉》的整本書都是回憶。文章介紹了記憶中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這些引起了學生對整本書的猜想與好奇。而在閱讀整本書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再傾向于碎片化,單獨理解,而是形成了一體化的聯系閱讀概念。
二、在交流中提升自我理解
在閱讀時,讀者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理解,而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取重點信息,聯系前后文結合特殊的語境對關鍵詞進行分析討論。
在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同讀一本書,閱讀往往會喚起讀者獨特的感受,即使讀同一本書,“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提倡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圍繞同一本書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在互相交流與表達中,獲取別人的閱讀總結點,對比出自己獲得的閱讀總結點有什么特色與需要補充的內容。鼓勵學生形成良性的交流討論環境。
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選編的課文《魯濱遜漂流記》是節選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中的片段。整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在航海中遇到風暴,漂流到荒島上進行一系列自救,最終成功返回故鄉的故事。勵志探險類的故事總是會吸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以這篇文章為切入點,引領學生閱讀整本書,獲取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對難點進行講解,閱讀之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寫出自己對整本書的理解,在班級讀書會活動中展示出每位學生的作品。教師給出幾個話題讓學生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交流探討:
1.這本書講了什么樣的故事?
2.你怎樣評價書中的主人公,即主人公在你心里的形象是怎樣的?
3.有沒有哪些片段讓你覺得困惑或不可思議的?
4.閱讀這本書時,會讓你想起哪些類似的人或事嗎?可以說給同學們聽。
5.故事的發展與結局你喜歡嗎?如果讓你寫一個冒險的小主人公,你會怎么寫呢?
聯系整本書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讓學生了解整本書閱讀的樂趣。在熟讀教材課文的同時,也拓展了課外閱讀量。在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語言學習情境的同時,也避免了語文學習的碎片化傾向。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進一步促進獨立思考與閱讀探索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在認讀中形成初步認知、在交流中提升自我理解的目的。
參考文獻:
袁紅玉.開展整本書閱讀,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2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