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琪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普及,國家對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追求的是素質教育,希望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顯著提高。單一化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適用,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行動力和觀察數學問題的思維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對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和上課模式的創新必不可少,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解決問題
為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行動力和發現問題的觀察力,小學數學老師在數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行動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獲得高效的數學課堂。數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把課本上的知識詳細地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最后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應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引導學生創建知識結構系統
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只是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能力提升,而是以課本上的知識作為教學基礎。在學生有一定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小學知識每單元之間的聯系不是很大,知識系統零碎,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梳理和建立。以二年級下冊的知識點為例,數學教師在把課本上的知識點都給學生講完后,可以給學生做系統且全面的總結,從而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最基本的運算法則。比如這道題:12×5+8×5=?如果學生對四則運算的認識不夠全面和系統,根本沒有辦法寫出答案,
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跟著自己做一個乘法知識的結構梳理圖,讓學生在知識梳理中鞏固知識點,然后再回顧這道題,答案就可以輕而易舉得出來。如果學生不能熟練地掌握知識,在需要應用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能迅速準確地找到知識。因此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知識之間的貫通性和連貫性,把每節課學的知識串起來,
相互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和系統的體系,并且定期總結。與此同時,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框圖作業,讓他們養成總結思維框圖的好習慣,方便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迅速找到相關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行動力,以及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定期對學生開展探究性小組學習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等傳統的上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教材知識,學生的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很難掌握知識的內涵,更別說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定期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小組學習,教師在給學生舉應用題例子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和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內容,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觀察能力和剖析問題的理解能力,最后還要根據課本上的知識解決問題。比如,在講解中心商店第一天賣出洗衣機42臺,是第二天賣出數目的6倍,第二天賣出多少臺?這道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從實際出發,互相探討和研究,最后一起解答,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共贏的意識。
三、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總結方式
如果想要實現長遠的進步和提升,就需要依靠科學的規劃和總結,想要提升學生在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捷徑,總結屬于自己的一套解題模型和方法構思,積少成多,舉一反三,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良好習慣。比如,在講這道題時:小華家一天要喝三袋牛奶,每袋需要1.6元,算一算小華家8月份需要多少元喝牛奶?這道題考查了學生對月份天數的掌握和基礎的乘法運算,教師可以在講解完這道題后,讓學生總結這類題型的解決方法,并且再布置幾道類似的題型讓學生加以鞏固,引導學生在總結中掌握此類題型,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鞏固和培養學生整體實力和專業能力的關鍵途徑,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更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內涵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唐紹牧.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散文選刊(中旬刊),2020(3):104.
[2]黃文浩,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J].讀與寫(上旬),202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