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慧
摘 要:古詩詞在我國各階段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能讓10歲左右的兒童理解古詩詞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技能的引導,只有掌握好鑒賞方法,才能把自己的主體意識融入古詩詞鑒賞中去。其實,當學生對鑒賞興趣濃厚時,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輔地位。
關鍵詞:教學;語文;古詩詞;策略技巧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培養。面對新版教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可以運用鑒賞教學法來指導學生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為古詩詞教學提供更為優秀的素材,提高場景代入感
新教材修訂后,小學古詩詞占比明顯提高。為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教師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學習能力,進而充分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情感,重視教學方法,發揮鑒賞教學的價值。首先,開展背誦練習,這是新課程標準下的一項教學活動。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和基調,并在此基礎上體驗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與詩歌搭起橋梁。
第二,加強古詩詞中的情感教育,每一首古詩詞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也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的內容。如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經過師生的仔細閱讀,發現這首詩以西湖風光為輔,主要講述了作者送別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找出古詩詞中的關鍵詞進行鑒賞。如新教材《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可以使靜態漢字富有動感,更好地反映廬山的美景,呈現出動靜美的結合,讓學生在這種意境中提高鑒賞能力。
二、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提高學生積極性,發揮想象力
古詩詞的每一次創作都寄托著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尤其是流傳甚廣的古典詩詞,其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因此,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其表層意義,更要深刻理解其內在意義,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短小的文字發掘其內涵,進一步發揮古詩詞教育的作用,傳遞美好的情感。例如,許多古代詩歌描寫風景,但它們不僅是關于風景的詩,還蘊含著作者的感情。作者經常通過風景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在欣賞《惠崇春江晚景》詩時,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所描繪的景物,如河豚、桃花等,向學生展示江南的春色,并在詩中加入作者的想象。這是情感的流露,表達了他對江南春色的熱愛和欣賞。通過與學生深入分析,最終挖掘出作者的創作情感,從而更好地學習古詩詞。
三、開闊學生視野
因為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經歷不一樣,他們會對作品形成不同的理解。每個學生面對同一個作品時,可能會呈現不同的內容。此時,教師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受學生的意見。另外,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拓展學生的期待,讓學生在期待中構建新的世界,從而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
四、架設情感橋梁,實現深層鑒賞
每一首詩都離不開作者的情感,情感是詩的靈魂。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評詩時沒有把情感融入鑒賞之中,那么學生就不會在詩中得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詩歌教學不僅要感受詩歌的美,更要實現詩歌的真情。在詩歌閱讀中也應強調移情。首先,教師要巧妙地設置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心境,從而激發學生的精神共鳴,讓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其次,教師還可以實現情感與美的融合,實現對詩歌的深度鑒賞。讓學生在感受詩歌美的同時體會到真情。最后,教師可以巧妙地借用文章的結尾,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深深體會。
詩歌中存在著顯著的空白和不確定性,能夠激發和誘導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打開想象的窗口,創造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善于運用詩歌語言的含蓄和跳躍的空白,讓學生在有效的語言中感受到大量的潛在信息,為學生提供無數的遐想線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閱讀。
一般來說,在培養小學生古詩詞鑒賞技能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古詩詞的鑒賞。學生只有進入欣賞的全過程,才能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才能掌握良好的欣賞技巧和習慣。當學生具備一定的鑒賞技能和鑒賞能力時,可以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古詩詞教學中,使教與學一直處于一種更加積極的互動狀態,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張心科.誦讀教學的歷史演變與現實運用[J].語文建設,2018,2(7):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