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軍
摘 要:童話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思維能力與社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與學習需求,創新童話教學策略,融合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與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童話故事對小學生的啟發與教育意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教學策略;心理狀態
童話作為低段語文教材的重要文學體裁,具有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性質與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關注童話教學方式的文學優勢與教育作用,通過情境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對語文的探究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帶領學生真正走進童話的世界。
一、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優勢與意義
童話經常運用夸張、象征、擬人等寫作手法,展現給兒童一幅融合生活卻又對生活充滿啟發的多彩畫面,對生活折射式的反映更接近生活的本質,對小學生具有良好的啟發智力、激發想象、提升審美、增加樂趣的作用。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好動愛玩,而童話將復雜、深奧的知識與道理通過豐富多彩的故事變得淺顯、簡單,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童話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實現途徑
1.設計情境教學,豐富情境感受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玩好動,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認知并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融入課堂情境教學,通過讓孩子釋放天性,展現屬于他們的個性,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感知與認知,在微妙的細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方式,讓學生進行童話的表演、朗讀或是比賽,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融入并切身感受童話世界,充分認知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并從中得到感悟或啟發,通過情境的構建與小組間的互動,加強學生的群體意識與合作意識,增強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實現核心素養視角下“快樂學習”的教學目標。
2.巧妙融合信息技術,改善文字單調性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學設施也不斷先進化,教師可以通過充分利用課堂中的教學工具,通過學生更喜歡接受的視頻、音頻、動畫等方式,結合童話故事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思路、豐富現實感受、增加互動交流,讓書本上的課文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滿了趣味與聲音的故事。
3.擺正師生位置,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占據學習主體位置,一節課雖然密集緊湊、喋喋不休但卻見效甚微,學生的參與感極低,課堂氛圍僵硬、冰冷,學習積極性很低。教師應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學科基礎。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結合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帶著目標閱讀童話
童話故事有多種分類:動物故事、民間故事、笑話與逸事等,而選編入教材中的童話故事多為啟發性或是引導學生理性思考的認知性故事。由于小學生沒有充足的社會實踐經驗,對事物的看法缺乏理性思維,仍保留原始個性與新穎觀點,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后結合理性判斷與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與道德觀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判斷感受童話的教育意義。
例如,在課文《蒲公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了解學生需要通過課文學到的道理,并且掌握能夠發散學生思維的方式,關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式與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問答形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探究、討論與思考,通過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充分發揮自我個性與創新思維,得出童話故事想要教會學生的道理與人生哲理,達到童話教學的目的。
2.通過多種形式,帶領學生體味童話
現代教育課堂豐富了教學工具以及教學策略,讓教師面對兒童教育時可以擁有更多選擇。在童話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將童話通過多種形式演繹講述,為學生搭建多元化平臺。
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為學生構造一個更加現實化的童話世界。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課文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認知淺,識字量有限,好奇心又強,對課文的好奇心都集中在“壁虎是什么”上面。最后通過圖片的變化與對比揭曉結局,讓學生從視覺沖擊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與力量,增長科學知識,激蕩心靈震撼,感受“尾巴在不同動物身上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與功能”的道理,提升學生的探索與思考精神。
參考文獻:
[1]劉芳芝.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開展童話創新教學的思考[J].小學生(中旬刊),2021(3):85.
[2]張瑾.兒童本位視角下的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