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強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方式是實驗教學,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做實驗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學習科學家實驗的方法,訓練自身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喜愛之情。
關鍵詞:實驗教學;小學科學;質量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表現,實驗是小學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對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實踐能力操作都有很大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向學生示范實驗步驟,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操作。實踐教學是一種素質教育,學好科學實驗就是一種基礎性訓練,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實驗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著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教師需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創新學生的思考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利用多媒體展現實驗情境
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驗熱情,在學習小學科學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實驗內容創設實驗情境,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加強實驗操作成果的提高。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需要科學有效地設置實驗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授“自行車為什么爆裂”這一課時,需要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段動畫:“夏天的時候,小明騎著自行車去郊游,當他用力踩腳踏板的時候就聽見嘭的一聲,自行車的胎爆了。”當學生看完這段視頻的時候,教師提問:為什么夏天自行車在騎行的時候會爆胎?學生開始思考,對問題深入分析研究,積極探索問題。有些學生認為是因為自行車輪胎碰到了尖銳的物體,也有的學生認為是因為車胎中的氣體因為外面溫度過高而導致車胎爆炸。有了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學生大膽探究問題,再根據問題組織一些實驗探究活動,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驗熱情和實驗學習質量。
二、教師多進行實驗操作示范
人們在認識世間萬物規律時,需要利用實驗認識事物。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實驗訓練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對實驗積極探索研究,發現實驗現象,總結規律,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在進行實驗的時候,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規范實驗操作。教師為學生做好實驗演示操作,學生再模仿教師的實驗步驟。例如,點燃酒精燈之后,不能把火柴隨意丟掉,需要把火柴規范放到杯子中。當利用天平測量稱重時,取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用手去拿。進行電路連接時,需要把線路連接好,再接通電源。這些實驗通過教師的良好示范,可以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開展實驗操作,提升實踐教學的學習效果。
三、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
小學科學實驗過程中,材料是實驗的重要部分,實驗的科學性能夠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選擇通俗易懂、熟悉的實驗材料,科學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關聯性很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化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對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浮萍現象”這一課時,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三組實驗活動:①使用橡皮、石塊、泡沫、蠟燭等重量、大小、形狀都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把物體投入到水中,發現物體的沉浮和重量、大小沒有關聯,讓學生對“小體積容易浮;大體積容易沉”的觀點產生疑問。②用2個重量相等、體積不同的蠟燭作為實驗材料,學生會發現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小的蠟燭容易浮,大的蠟燭容易沉。③用2個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瓶子做實驗,發現體積相同,輕的瓶子容易浮,重的瓶子會沉下去。通過這樣的實驗活動,學生會充分了解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重量、體積大小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促進學生實驗技能的提升。
四、課前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需要設置一些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才會專心聽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同時這也是促進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重要支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需要設置興趣導入環節,可以設置猜謎語、視頻和游戲的方式增強學習激情,學生的注意力得到提升,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發散力。
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開拓創新。小學科學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創設實驗活動,研究正確的實驗方法,學生科學規范實驗操作,提升實驗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唯.樹立聯系的觀點,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質量[J].新課程(小學),2016,4(1):227.
[2]徐曉彬.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對策[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