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與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但在實踐當中,由于教師的教學策略單一、缺少生活性,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為了切實改變這種局面,教師需要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實施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踐行能力,以此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學目標;實踐活動
教學生活化就是教師在為學生授業解惑時,將社會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相聯系,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更好地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
一、關聯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思想認識
由于生活經驗普遍比較欠缺,以致很多學生在面對一些比較抽象、深奧的教學內容時,往往難以站在更深的角度去理解其內涵。對此,教師如果長時間采用口頭說教與直接講授的方式開展教學指導,教學的實效性自然難以保證,學生也會因為理解不深、認識不足而陷入認知倦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自然難以達成?;诖?,教師可以以生活實際為引領,多選用一些與學生生活體驗、認識、現實比較貼近的生活案例、資源、素材落實教學指導,讓學生在對比分析、反思探索中獲得思想認識的提升,以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針對性與科學性。例如,在教學“我最誠實”時,教師可以以“說謊”為議題提問: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發生說謊的行為,同學們能分享自己撒謊的經歷嗎?隨著學生交流的深入,教師再次設問:撒謊和誠實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并組織學生交流、分析,讓學生在最貼近自身生活實際的感知與體驗中認識“誠實”“守信”的美好品質的意義與價值,并在生活中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與表現。
二、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過程是基于明確的、科學的教學目標指引下所進行的,是決定教學方向與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對此教師要將學生的生活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在新課改的持續深入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使用的教材經過了一定的調整,整體而言,教材內容的趣味性、系統性得到了增強,但在教材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太過完美,不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與理解,進而影響實際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教學目標適當調整,將教材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并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不做小馬虎”一課的教授中,就可以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結合學生平時生活中表現的馬虎現象進行設定,具體為:“要求學生可以客觀、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馬虎表現,并能初步感受自己的馬虎表現給他人、自己帶來的麻煩;同時,能夠分析自己形成馬虎的原因,并進行反思與改正?!憋@然,這一教學目標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在這一目標導向下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將對學生改掉馬虎現象起到顯著作用。
三、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便需要教會他們將其靈活運用,因此相關教師可以在授課時多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營造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還可以提高他們對知識本身的運用能力。首先,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運用情景,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化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兩人對話的形式把道德與法治里面的場景表現出來,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還可以使學生參與到課堂里,更好地使學生體會到教材中的知識。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在戶外觀察生活,如在學習“公共生活靠大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交通規則或者在戶外觀察垃圾分類等,這些都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公共秩序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理解知識的同時也可以使他們自身養成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的背景下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提升了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上,也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將所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鄭燕平.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育藝術,2021(3):12-13.
[2]徐培培.探析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