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家長和教師具有共同目標,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最終成才。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合作,多交流溝通,為幼兒的成長和教育提供巨大幫助,這便是“家園共育”的具體要求所在。鑒于此,重點就“家園共育”內涵與幼兒教育發展對策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教育;內涵;發展對策
所謂家園共育,主要是將家庭環境中的家長和校園環境中的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二者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家園共育理念的提出,是幼兒教育工作發展的一次重大創新和突破,在幼兒教育和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和家長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家園共育”內涵剖析
1.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是幼兒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場所,在整個幼兒教育工作中,幼兒園中的學習氛圍和生活氛圍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與教師的良好指導以及校園氛圍具有很大的關聯,例如幼兒園中的幼兒大都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他們的性格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其中禮貌禮節也都不盡相同,所以教師需要在禮貌禮節方面花費很多的時間統一指導,以形成良好的校園學習和生活氛圍,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2.家庭方面
相對比幼兒園環境,家庭環境是幼兒最早接觸的,對于它們個性化特征影響較大。幼兒早期的行為習慣與家庭生活和學習氛圍密切相關,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指導顯得十分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經常使用文明用語,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關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懂得基本的禮貌和禮節,同樣對待他人也會更加尊重和關心。
二、“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和幼兒園兩個環境,將家庭教育和幼兒校園教育進行結合,可以更加高效地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和學習習慣。在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下,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交流和合作對幼兒的行為有效訓練,而且還可以在家庭和幼兒園中對孩子實現共同的監督和規范管理,幫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為和學習習慣,這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由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從一些小細節抓起的,例如坐姿、站姿等,所以在培養這些行為習慣時,家長和教師需要密切配合,在幼兒園由教師進行監督指導,回到家中家長再進行監督指導,如此長久下去就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2.有利于幼兒充分理解家長和尊重教師
為了實現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首先他們要有統一的觀點,這就需要他們平時多交流、多溝通,對于差異性的觀點進行討論糾正,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家長和教師觀點不統一,教育方式就會出現差異性,這容易使幼兒產生誤解,不知道家長和教師雙方誰對誰錯,一方面影響孩子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對家長和教師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只有通過家園共育的觀念和方法,實現家長和教師的合作,最終達成共識,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感受到家長與老師的共同陪伴,最終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園共育”理念下幼兒教育發展的對策
1.增設教師家訪活動
為了滿足“家園共育”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時提升幼兒教育水平,需要增設教師家訪活動,為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提供便利,同時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實際開展家訪活動時,教師除了要具備傳統家訪工作需要的責任和要求外,還需要像母親一樣管理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并將幼兒的日常基本信息記錄在本上,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的日常情況,便于在家庭環境中開展相應的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更好地感受到幼師的工作態度,放心將孩子交給幼兒園。
2.增設家長入園活動
除了教師家訪以外,家長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入幼兒園了解孩子的情況,這是個豐富“家園共育”基本內容的重要舉措,也使幼兒能夠在幼兒園中同時享受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雙重熏陶。幼兒園方面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活動,例如家長科學育幼講座、制度化的家長顧問委員會、幼兒園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等,為孩子、家長和教師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教育理念的出現,給幼兒教育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和教師實現良好的溝通交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和尊重教師,建立良好、融洽的關系,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武天娟.家園共育有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行動研究[J].學周刊,2019(25):180.
[2]成采霞.互聯網在家園共育中運用的必要性及策略[J].甘肅教育,201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