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素馨
摘 要: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所以在教育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通過想象去感受世界,去認識世界。
關鍵詞:興趣;剪紙;創造;教育
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常見的、最有民族特色的一個門類。它歷史悠久,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題材豐富,樣式繁多,數量巨大,富有強烈的裝飾趣味,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田園風格。如何挖掘學生剪紙興趣的創造潛能從四方面進行論述。
一、注重課堂教學,從基礎抓起
想,就是動腦筋,用力地去想。象,圖像、形象或者畫面。為以后的剪紙構圖打好基礎,我會在課堂上把剪紙符號列出來,如水滴紋、月牙紋、柳葉紋、鋸齒紋等,每一個符號我都會進行多個不同的變形法改變,板書在黑板上,同時也會讓學生練習同一符號不同變形法。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去認識世界,了解生活。如我利用學“剪桃花”,讓學生先學會折,再把學會的符號靈活運用到剪花朵里,當收取他們的作品時,你會發現,學生剪出來的桃花是不一樣的。由此看來,教學內容選擇學生熟悉的東西,他們創作會更得心應手,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會在下一次的課堂中教花瓶,“其實剪花瓶比剪花朵更簡單”,這是來自學生的小結,因為花瓶折得不復雜,只要對折一下就可以剪出對稱,接下來就繼續練習剪花紋,并把上節課的桃花貼到花瓶的口上,完整地做成一幅插花剪紙。學生豐富的設計,是他們想象的結果,也是創造的過程,在學習剪紙中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二、營造教學氛圍,有好奇就會有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并隨著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多采用“答疑法”“討論法”,讓學生多動腦和手,引起學生對剪紙的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如在上“面具”一課中,我也會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采用西方的“萬圣節”視頻導入,課堂中已經有了一種過節而又神秘的氣氛,學生也特別想參加一場化妝舞會,以此我就把他們帶進課堂。制作面具我主要用剪紙的形式來表現,既開展了剪紙特色的傳統教學,又緊緊圍繞學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就會有興趣,有興趣就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當學生剪出各種各樣的面具后,我會讓學生把它戴在頭上,進行化裝舞會的活動,并且把羽毛別在自己喜歡的面具上。也許學生的構思不符合現實,但是,這些都是孩子的世界,都是他們自己的創作。學生總能在這一刻的交流中流露純真的童心、童趣,碰撞出很多奇妙的火花。對剪紙藝術的興趣也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了。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教師要善于創設激發學生剪紙興趣的情境,更要善于利用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積極評價學生作品,增強其自信心
在剪紙教學中,老師應多給予學生剪紙作品一些積極的評價,這樣會更好地維護小學生對剪紙的自信心。另外,除了老師點評以外,還可以通過展示比較優秀的作品,或者通過一場游戲活動進行互評,讓學生互相欣賞、相互點評。以此培養學生都想變得更好的思想養成。
四、滲透剪紙藝術,推進美育實踐
(1)以少先隊組織為形式,開展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2)用剪紙搭橋,學校對家長進行剪紙培訓,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剪紙活動,以此來加強溝通、共同學習成長。(3)用剪紙搭橋,聯合社區各單位。利用學生的剪紙作品共同開展服務社區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偏重知識教育、單向灌輸的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教育是以開發學生創造力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為宗旨,應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個性的充分發揮。我也會在課后專門為特別喜歡剪紙的學生設立培優課堂,不斷嘗試推廣各種剪紙的技術,用心推廣傳統文化。最近在區舉辦的“慶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主題活動中,我校選送了十幅作品,其中有兩幅作品運用了套色剪紙法,初步嘗試,學生也特別感興趣,看來新鮮的方式,對學生的傳承力、創作力具有莫大的促進作用。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施教,也絕不能生搬硬套和搞形式主義。對于學生,我尊重他們的意愿,逐步把剪紙的種類帶進課堂,帶進校園,鼓勵他們發揮,讓他們放飛思維,大膽創造。
綜上所述,為了體現剪紙教學在小學課堂的創造力,首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因為只有讓學生感興趣,學習才能更有效。同時,剪紙的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參考文獻:
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