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鳴
摘 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要培養小學生形成新時期所必備的良好品格與關鍵能力,需要以小學生學習素養、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基礎。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探索與家庭相配合的教育模式。基于核心素養的指導理念,探討小學班主任實施家校共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家校共育;核心素養;小學班主任;教育理念
作為小學生身心成長的基礎時期,小學階段承載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舉止、獨立意識、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的重要職責。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除了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還要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小學班主任而言,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通過各種有效渠道,探索家校共育,構建素質教育改革與家長共同教育形成的教育新模式,是當下迎合核心素養理念的重要舉措。
一、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與文化素養
小學教育的活動豐富多樣,形式比較多,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設主題教育活動,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獲得更多的文化底蘊。在學校設計的主題活動中,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機結合,是諸多小學采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例如,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清明節除了是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學校通過組織“清明,我們的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第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具有優秀文化內涵的節日,班主任可以利用這個節日與學校的主題活動聯系起來,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參與有關清明節的祭祀活動,并將這些活動資料收集起來,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對清明的文化習俗獲得更加清晰的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具有豐富內涵與魅力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愛國、感恩之情,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第二,與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小學班主任可以設計相關的活動方案,讓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如掃掃地、洗洗衣服或者洗洗腳,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學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也是家校共育的方式。
二、基于“家校共育”的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獨特的核心素養
第一,構建與學科素養相結合的學科課程體系,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基于學生的個性,積極貫徹國家課程改革標準,以國家課程目標作為基點,將校本課程內容開發出來,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科課程。
第二,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貫徹落實,國家越來越注重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學習作為基礎,以學定教,教師的角色要發生轉變,要注意與家長勤溝通交流,在學生學習的指導、設計、提升與評價方面作出新的努力,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小學班主任要遵循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為主,與家長協同合作,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體,并在成長過程中提升自我,最終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第三,以“家校共育”為基礎進行相對應的評價。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小學班主任要注意設計家校共育的新型目標,理性地對待學生的評價。在進行評價的時候,要將小學生作為主體,尋求新的班級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自主發展為主,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立自主的良好品質,用樂觀向上的心態不斷地迎難而上,努力成才。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系中,其具體的組成部分可以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為構建高效、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實施班級管理評價:(1)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對學生知識素養與學科素養的培養,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價值觀、情感、品行、意識、能力等多種素養進行評價。(2)注重家長評價的重要性。小學班主任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價值所在,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親子互動活動,如“親子閱讀與成長”“感恩有你”等活動,提高學生對家庭與學校共同的依存性。
三、結語
小學生良好品質與能力的養成,需要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銜接,最終構建教育共同體。基于核心素養理念開展的家校共育活動,對學生學習效率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霍福山.家校共育在現代小學與中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新智慧,2020(16).
[2]張建芬.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班主任“家校共育”[J].學周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