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冬
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科,河南省汝州市 467599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排除酒精和其他明確病因所致肝損傷的一類以脂肪過度沉積于肝臟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1]。近十幾年來,青少年NAFLD發病率逐年增高,是肥胖青少年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之一。NAFLD與遺傳、胰島素抵抗、肥胖等因素密切相關[2]。NAFLD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可逐漸進展為肝硬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臨床上主要采用胰島素增敏劑、降血脂藥物治療NAFLD患者,但很多藥物對肝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單純進行生活方式、膳食、運動干預也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4]。劉巧紅等[5-6]報道,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可減輕NAFLD癥狀,益生菌可調節胃腸道微生物群,具有抗炎、抗氧化、降低膽固醇等功能。為探究生活方式干預聯合益生菌治療對青少年NAFLD患者血脂代謝及肝功能的影響,本研究選取98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NAFLD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7];年齡10~18歲;能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入組前1個月內接受過調脂、護肝類藥物治療患者;有飲酒史(男性飲酒乙醇含量≥140 g/周;女性≥70 g/周)。用拋硬幣方式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 (n,x±s)
1.2 方 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即進行調脂、護肝、合理膳食等對癥支持治療,輔以生活方式干預。(1)建立電子檔案:調查、檢測、收集患者身高、體重、既往史、飲食習慣、運動情況及對脂肪肝的認知程度等資料,建立電子檔案。(2)認知干預:給患者發放NAFLD健康教育手冊,手冊的主要內容有NAFLD的高危因素、診療計劃、病情控制、護理手段及注意事項等;每月開設健康知識講座1次,與患者交流,為患者答疑解惑,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緩解其焦慮、緊張情緒。(3)飲食干預:為患者制訂針對性飲食方案,嚴格控制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入,合理搭配蔬菜、水果、肉類、谷類,控制患者體質量指數。(4)運動干預:制訂個性化運動計劃,引導患者進行慢跑、騎自行車、跳舞、打太極等有氧運動并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增強運動強度,以稍有出汗但未感疲憊為宜,心率保持在100~145次/min。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干預的基礎上,口服益生菌(東營佐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批號:SC11337052100315),6 g/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干預8周后參照文獻[8]判定。顯效:臨床癥狀、超聲檢查結果明顯改善,體重下降>8 kg,肝功能恢復正常,血清膽固醇下降>20%;有效:臨床癥狀及超聲檢查結果有所改善,5 kg<體重下降≤8 kg,肝功能基本正常,血清膽固醇下降≤20%;無效:臨床癥狀、體重、肝功能、血清膽固醇水平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血脂水平 治療前、治療8周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COD-PAP法檢測總膽固醇(TC)水平;采用GPO-PAP法檢測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免疫比濁直接法檢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1.3.3 肝功能 治療前、治療8周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采用酶活性測定法檢測γ-谷氨酰轉肽酶(γ-GT)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8周,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8%)顯著高于對照組(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血清TC、TG、LDL-C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mmol/L,n,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AST、γ-G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ALT、AST、γ-GT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U/L,n,x±s)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綜合征患者逐年增多。NAFLD是歐洲發達國家和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最主要的慢性肝臟病,我國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達10%~30%,其中NAFLD占10%~20%,而25%的NAFLD患者在10年內會進展為肝硬化,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9-11]。關于NAFLD的致病機制,“二次打擊”學說得到廣泛認可,“一次打擊”是指因胰島素抵抗或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肝細胞變性,“二次打擊”是指在“一次打擊”基礎上機體發生一系列炎癥及氧化應激反應[12-13]。臨床上治療NAFLD患者一般以調節飲食、運動、控制體重、增敏胰島素、控制血脂等作為基礎,進而穩定患者自身代謝,修復肝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但部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無法有效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NAFLD發生與糖類、脂質代謝紊亂密切相關,脂質代謝異常會導致肝細胞出現脂肪變性及脂肪沉積。益生菌治療可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膽固醇代謝,同時減輕炎癥反應與自身免疫反應,對NAFLD患者有一定健康助益。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TC、TG、LDL-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清HDL-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ALT、AST、γ-G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生活方式干預聯合益生菌治療青少年NAFLD患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與成麗等[14]報道的結果類似,可能與益生菌可改善患者腸道微生物失調及代謝紊亂等有關,益生菌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加強腸黏膜屏障,保障腸-肝軸的完整性,進而發揮保護患者肝臟的作用。
綜上所述,生活方式干預聯合益生菌治療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謝狀況及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