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花 陳美娟 劉斯娜 張珂 何慧姍
深圳市中醫院兒科,廣東省深圳市 518000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兒童消化系統疾病,患兒一般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或反復的脹痛、食欲不振、納呆厭食等,患兒消化功能減退,營養攝入障礙,體質和智力發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1]。捏脊療法是通過按摩患者脊背腧穴,調和腑臟、助運脾陽,從而達到調和氣血、改善患者胃腸蠕動功能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2]。推拿是通過在患者特定機能部位、經絡穴位實施不同的手法操作,調和氣血、調節臟腑、平衡陰陽,從而實現防病治病的一種中醫治療技術[3]。為探討捏脊聯合推拿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98例患兒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診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4];年齡3~14歲;病程>2月;患兒家屬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器質性疾病患兒;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系統功能障礙患兒;1個月內曾接受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的患兒。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患兒男26例、女23例;年齡3~9歲,平均(3.02±1.85)歲;病程4個月至5年,平均(20.27±2.94)個月。對照組患兒男27例、女22例;年齡3~8歲,平均(3.15±1.69)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19.65±3.02)個月。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口服啟脾口服液(吉林益民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80092)10 mL/次,2~3次/d;3歲以內兒童酌減;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2.2 觀察組 給予捏脊聯合推拿治療。(1)捏脊療法:患兒取俯臥位,施術者站在患兒左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采用揉法來回輕捏患兒背部脊柱兩側的肌肉,使肌肉放松;沿著督脈循行路線,以骶部的龜尾穴為起點,經督脈、夾脊穴、膀胱經,以大椎穴為終點,實施捏、捻、放、提手法,循環5遍為1組,每進行1組后以大拇指和食指輕捏、放松患兒背部脊柱兩側的肌肉,每日捏脊5組。(2)推拿療法:①補脾經,術者將患兒拇指屈曲,沿拇指的橈側緣螺紋面向根部推,揉按100次;②補胃經,術者沿患兒手掌赤白肉際從拇指指根方向向掌根方向推,重復100次;③推三關,術者從患兒食指指尖向虎口直推,再反向直推,重復100次;④運內八卦,術者采用運內八卦,左手握患兒四指固定,以掌心為中心,掌心朝上,中心至中指指根2/3為半徑作圓,右手拇指從乾卦順時針運至兌卦,重復100次;⑤揉板門,術者用拇指螺紋面揉按患兒手掌大魚際平面,重復300次;⑥推四橫紋,術者用拇指指甲掐揉患兒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左右兩側四橫紋各掐5次;⑦揉中脘,患兒取仰臥位,術者用掌根揉患兒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重復100次。捏脊和推拿治療6 d,休息1 d;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2個療程后,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的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價。臨床痊愈為患兒治療后食欲與食量均恢復到正常水平;顯效為患兒治療后食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為患兒食量有所恢復,但未達到正常水平的3/4;無效為患兒治療后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中醫證候積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的證候積分情況。無食欲減退記0分;食欲欠佳,口味不香記2分;食欲不振,口味不香記4分;食欲甚差記6分。食量不減少記0分;食量減少1/3以下記2分;食量減少1/3以上記4分;食量減少1/2以上記6分。無脘腹脹記0分;偶爾脘腹脹記2分;經常脘腹脹記4分;整日脘腹脹記6分。少氣懶言記0分;氣力不足,多語則覺疲乏記2分;體虛氣短,懶于言語記4分;語聲低微、斷續、或無力言語記6分。無面色少華記0分;面色欠潤澤記2分;面色淡白,無血色記4分;面色蒼白無血色,兼虛腫記6分。
1.3.3 不良反應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食欲減退、食量減少、脘腹脹、少氣懶言、面色少華各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兒上述各癥候積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兒的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證候積分比較 (n,x±s)

續表2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兒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患兒出現惡心1例,對癥處理后好轉未影響后續治療。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積滯、腹痛、嘔吐、疳積等范疇,主要病機是小兒機體處于稚陰稚陽、易虛易實的狀態,其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只要飲食微過則容易致飲食內傷,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6]。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會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久而久之會導致其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各種疾病[7]。
捏脊作為一種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可針對性調節患兒脾胃功能。對患兒督脈和膀胱經捏拿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恢復脾胃功能,同時改善大腦植物神經功能,增加小腸吸收能力,從而達到改善患兒食欲的目的[8]。推拿療法是一種無毒副作用的綠色自然療法,施術者通過對患兒相關部位進行推拿,能達到疏通經絡、恢復氣血的治療目的[9]。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兒口服啟脾口服液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捏脊聯合推拿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捏脊聯合推拿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顯著。捏脊法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沿患兒的夾脊實施手法,機體中背部屬陽,脊在背部正中,為督脈所在,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故能調理陰陽之氣[10];刺激補脾經、補胃經有助于健脾養胃,增加食欲,化生氣血;運內八卦、揉板門能夠消食化滯;分手陰陽是傳統消食化積的經典治療方法[11];推四橫紋、揉中脘有助于促進腹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患兒消化吸收功能。治療后,兩組患兒食欲減退、食量減少、脘腹脹、少氣懶言、面色少華等證候積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兒的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捏脊聯合推拿能通過刺激相關經穴,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的消化不良證候,使小兒處于陰陽平衡的最佳生理功能狀態。但應注意在施術過程中,術者動作應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力度輕柔、手法平和。治療過程中兩組患兒均無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提示捏脊聯合推拿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