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閱讀是學習新知識、獲取新信息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更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需要,探究有效提升閱讀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積累;文化
閱讀教學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需要教師為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方式,鼓勵學生涉獵多種多樣的閱讀材料,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鍛煉自身的閱讀技巧。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如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創設有效的閱讀情境
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主要靠一個形象思維去認識事物、學習事物,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能夠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從而才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思考,不斷的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蝌蚪成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熟讀課文,根據圖片來進行模擬。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讓學生反復的朗讀課文會更加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更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又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在閱讀課文之前,先提出這樣的一些問題:題目中的“借”表達了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這個“借”呢?從課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通過這樣的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能夠大大提高閱讀的效率,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從文章中讀出鄧爺爺植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可以學習鄧爺爺認真做事的精神以及明白植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閱讀教學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一個討論的環節,讓學生們都分享一下自己對植樹的看法、植樹的經歷、植樹的經驗等,使得閱讀知識的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學習的趣味性和有用性,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去。創設不同的閱讀教學情境,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吸引學生自覺地參與其中,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迫去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會更加享受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
二、加大課外閱讀的積累
語文課程屬于一種實踐性課程。因此在語文課堂中,不僅要能夠為學生充分講解語文學科的各方面知識,還要能夠在閱讀方面加強課外閱讀實踐,使學生能夠將在課堂中所學習、掌握到的閱讀方法真正應用于課外閱讀之中,從課外閱讀中獲取更為豐富的閱讀知識、拓展更為廣闊的閱讀視野。很多課外閱讀,如文學名著、報紙雜志等,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之際可以學習到更多新詞匯、新敘事手法以及各種經典案例素材等,而這些終將會轉化為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內在資源,使學生在不斷豐富閱讀內涵的同時,從課外閱讀中吸收更多有益知識,真正使課外閱讀實踐變成一種實踐性課程。比如在教學《紅樓春趣》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這一段的電視劇作品,使學生能夠以觀賞影視作品的角度上賞析課文,激發學生對課文以及《紅樓夢》的好奇心,然后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介紹《紅樓夢》這本名著,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四大名著,從四大名著中收獲更多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同時還能夠從中理解更多人際交往潛規則,不斷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更可以在四大名著閱讀中學習許多諺語、歇后語以及成語等,這些知識在提升學生寫作能力上有著很大的幫助。另外,教師也可以定期在班級、學校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舉辦讀書角、閱讀評選活動等,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活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活動成果中收獲成功的喜悅,而這些同樣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三、重視文化滲透,延伸學生情感
在引導他們閱讀文章時,教師應時刻注意文化與人文情感的滲透,延伸他們的情感,從而達成滲透道德思想、深化綜合品質的目的。尤其是基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基礎,教師可以在文章時代背景、作者人生經歷、傳統民族精神等方面進行文化滲透,向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文信息,使他們真切感受到漢字語言的博大精深、意蘊豐富,提高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如此,進一步提高其閱讀熱情,使他們形成主動閱讀、自主思考的強大動力,在良性循環中實現文化的不斷滲透,促進情感延伸,實現提高審美情趣、優化核心素養的目的。以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一課為例,教師便可以向學生介紹辛棄疾所處歷史時代背景及其人生經歷,滲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如此,使其在基本掌握文章背景的基礎上,能夠迅速感知文章及作者情感,提高其情感共鳴。同時,在對辛棄疾形成深度了解之后,學生極易在其高尚品德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品質、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緊接著,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將文章文化與情感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繼續傳遞現代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使他們能夠形成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更多可持續發展空間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最理想的模式,也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能夠從教學的內容、教學的形式進行創新,增加閱讀教學的有趣性和新穎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好奇心,使得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去,在潛移默化中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裴媛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學周刊,2017(10):145-146.
[2]馬慶梅.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54+63.
[3]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