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學誠
◆摘? 要:當今教育的大環境下,新課改理念仍需落實,課堂教學仍需不斷深化改革,課堂教學效益需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也需要全面提升,這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深度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只有提高教學效益才能夠使得教學成績不斷發展進步。
◆關鍵詞:深度教學;教學效益;新課改
課堂作為實施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是高效課堂構建、高質量課堂教學的關鍵之所在,課堂教學對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尤為重要。然而,當今仍然存在教學方式較為陳舊的現象,老師個人表演,學生不參與其中,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就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師要以生為本,構建為主,深度教學,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1深度學習的概念
深度學習指的就是學習者在處于理解學習的基礎之上,對于新知識、新思想進行學習,吸納并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將不同的思維聯系在一起,從而將其遷移到新情境中。這一概念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學生自主進行深度學習,教師不必強硬的采取某種措施或方式來干預學生,而是采用較為恰當的辦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和提高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這一概念是針對在實踐學習中,屬于機械學習、死記硬背這種淺層學習所提出的。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是相對立的,但是深度學習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應讓學生能夠促進自身的高階認知以及高階思維。教師應該著重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才是深度學習的關鍵。
2淺層學習的具體表現
第一是指學習內容過于舒適。第二是指學習過程高速滑行。第三是指學習個體互相孤立。第四是指思維沖刺不明顯。第五點就是學習結果經常出現脫節現象。
3深度學習的教學特點
3.1對知識的主動構建要特別強調
上文我們說的“以生為本,構建為主”,那么,構建主義所主張的“構建”是指學習不是機械性的讓大腦接受新知識,而且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以及經驗對新知識進行分析并且加以利用,從而主動的去構建新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表現就是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深層處理。初中階段是學生宏觀、微觀等思維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主動的學習知識比被動更加有效,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知識不僅僅存在于記憶層面,而是深化到理解層面,學生自己會對知識有更深層、全新的了解,從而能夠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識,將自己的思維深度更深化。
3.2對知識遷移應用要高度重視
針對于不同的時間、情境、學科背景等內容,學生能夠運用到新知識,并且利用所學的新知識和新遇到的情況進行聯系,完成遷移和分析新知識,從而對所遇問題進行解決。
3.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在所處的環境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利用,幫助自己來解決問題、分析問題。面對著未來不可預估的環境,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掌握這一能力,深度學習是基本前提。在深度學習之后,學生才能夠更熟練的運用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到實際問題中。
4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具體方法
4.1設計教學標準與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預評估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要從標準和課程著手,將相關的教學內容統一安排在一起,這樣能夠利于學生接受知識。另外,教師除了對課程以及教學標準進行安排之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預評估,對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習慣,以及對原有的知識結構是否足夠了解。通過調查、預考等形式去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來確保學生是否能夠用現有的知識去結合新知識,進行下一步學習。
4.2課堂上營造出積極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學習往往會受到課堂氛圍的影響,死氣沉沉的課堂往往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生動有趣的課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情緒。因此,學生的情緒平衡在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可以通過小組學習、教學活動、課堂互動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積極性,調節課堂氛圍。
4.3對新知識進行預習,對先期知識進行激活
在學習的過程中,預習新課程往往是很多老師都會注意到的,但先期知識的激活不少老師都會忽視,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講授時,應讓學生提前對之前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并對新知識進行預習,讓學生將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結合,這樣能夠牢固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利于課堂學習。
4.4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相互的,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再去接受,接受之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再進行應用。教師從各個方面詳細的分析學生近期的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往往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學生會認為自己受到了老師的關注,從而在學習上更為積極,這也為優質課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結語
上述內容,分析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的概念,并且對淺層學習的具體表現以及深度學習的教學特點分別進行了闡述,從而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具體方法,對于教師來說,掌握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雖然重要,但立德育人更是關鍵。希望本文的內容能夠促進教師對自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全面反思和深入思考,使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艷.以學生為本,建構高效課堂教學[J].好家長,2016(39).
[2]范生娥,龔互幫,吳金梅.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J].讀寫算:教師版, 2017(15):112-112.
[3]葉乃軍.基于“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深度改革思考[J].新課程(下), 2018(02):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