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璇
◆摘? 要:兒童并非可以被任意塑造的“物”,作為小學教師,心中應該有兒童,本文將基于教材解讀、作業設置、教師語言、兒童課堂、評價觀念等幾個維度,闡述如何跟著兒童的心跳動,讓兒童成為兒童。
◆關鍵詞:教材;作業;課堂語言;生成性課堂;賞識教育
教師眼中要有“人”,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就是眼中要有“兒童”。當前教育追求短期效益,許多教師不考慮兒童的真實興趣與需要,把兒童當作自己教學的展示板,作為與兒童朝夕相處的教師,的確有必要常常反思:如何跟著兒童的心跳動,讓兒童成為兒童?
一、基于教材解讀
1.教材解讀需要“心有兒童”
你的教材解讀,兒童需要嗎?對他的思維、情感、能力有幫助嗎?符合他的最近發展區嗎?在這樣的年齡段可行性怎樣?作為教師,應該把兒童的需求貫穿于教材解讀過程中,從兒童的需求中確定講課的重難點。
2.教材解讀需要“交換身份”
舉例小學語文,筆者認為,解讀教材,就是捕捉教材中編寫者想傳達的基礎知識與情感,捕捉的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以讓兒童在情感的交流中學到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技能的資源。它不是以讀者身份解讀名著的過程,而是教師站在兒童角度思考如何引導他們認識文本、領悟文本的過程,此時教師既是教師,也是兒童家庭作業要因材而設。
二、基于作業設置
1.家庭作業要因材而設
我們可以對不同的兒童布置和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家庭作業——梯度作業,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兒童可以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這樣更加有效,更加有針對性,可以讓所有兒童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收獲,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
2.家庭作業要結合生活生活即教育,枯燥繁重的書面作業如果擠占了兒童全部的課余時間,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與其苦苦逼兒童學習,不如留出一些時間讓兒童接觸生活,讓兒童在實踐中發展自己。比如可以讓兒童在課余親手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讓兒童去公園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兒童進行一些實物收集,諸如郵票、樹葉等。從人生的長河來說,這些非書面作業比起書面作業,其實給兒童剩下的更多。
三、基于教師語言
1.“冷言冷語”讓兒童不再是兒童在長期的見習中,看到一些教師對兒童的用語,帶有一種冰涼的觸感。李潤洲老師在《“老師說”話體的蘊意、隱憂與超越》中指出,當前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不時會出現“老師說”話體,“老師說”話體是指把“我說”置換為“老師說”及其類似的表達方式,教師總是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使兒童無法質疑與辯駁。這種權威化的冰冷的語言充滿著壓迫感,使兒童不能用自己的嘴巴說話,兒童不再是兒童,成為了一個壓抑情感、壓抑天性的機器人。
2.“溫言暖語”讓兒童成為兒童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課堂要有溫度,要像一條流動的小河,我和兒童共生成,我自己是飽滿的,我必須要用我的這根火柴點燃兒童。教師時時有溫度,堂堂見溫度,才能讓孩子有溫度。”筆者聽過一些有溫度的教師對兒童說的話,如在兒童舉手發言時,他會對兒童親切地說“請你來”;當兒童回答不出問題時,他會說“別著急,再想想,你一定行的”;在兒童回答完問題后,他又會對兒童講“謝謝你的發言,你真棒”。一句“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就會激勵兒童更加愛看課外書;一句“你讀書真投入,把我們帶進了那個畫面”,會使兒童朗讀起來更加有滋有味。
四、 基于兒童課堂
1.兒童課堂是“生成”的課堂
課堂預設和生成是呼應的,有再完美的預設,也會有偶發情況;再意外的生成,都是預設的結果。要打造生成性的課堂,就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教師努力從演員轉為高明的導演。有些教師所有問題都是事先設計好的,只不過有了明確的分工,或變換了各種方式讓兒童活躍,表面上熱熱鬧鬧,骨子里還是死板的,沒有為課堂的“意外”預留更多的空間。課堂上不但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要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兒童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更有意義,更能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
2.兒童課堂是“活著”的課堂
兒童的課堂是“活”的課堂,體現在課堂內質的豐富多彩和課堂過程的靈活多變,用葉瀾老師的話說就是“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活”表現在課堂上,指的是師生教學活動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現在結果上,指的是兒童獲得了非預期的發展。這些“非預期的發展”也應該是教學過程所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亮點,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例如在課堂上,兒童的回答總是見仁見智,教師有時也不妨把它們看成是獨特的視角,甚至設置成相反的觀點讓兒童爭論,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基于評價觀念
1.賞識教育
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小學階段的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大多是依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得到的。外界的批評或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情緒和行為。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說明每個兒童都有可愛上進的一面,賞識教育給兒童以自信心,能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使兒童敢想敢說敢寫,成為個性飽滿發展充分的兒童。
2.允許犯錯
由于兒童各方面的認識還不夠完善,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迷惘、困惑甚至是挫折。完不成作業、上學遲到、沒戴紅領巾……當我們面對犯錯的兒童時,是簡單的批評教育還是耐心引導?其實兒童畢竟是兒童,他們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幫助,作為教師不應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兒童的行為,當我們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平等地對待有過失的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這些兒童遲早會給你一個驚喜。
參考文獻
[1]何麗萍.回歸本源,讓兒童成為兒童[J].中國農村教育,2015(05):59-60.
[2]何媛.兒童是什么——關于兒童觀的隱喻分析[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09):36-38.
[3]李潤洲.作為兒童的兒童[J].江蘇教育研究,2015(01):8-11.
[4]龍美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2(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