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旖 李永芳
◆摘? 要:早在上古神話時代嶺南就已被納入中原文明的視野與文化版圖,并開始了兩地之間的相互聯系,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山海經》時代嶺南即為中原部族所認識;二是舜帝足跡嶺南及其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開始實行文明教化;三是盤古與盤瓠文化在嶺南共存相融。上古神話時代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無疑促進了南越民族的漢化及其融合到華夏民族大家庭之中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上古神話時期;中原地區;嶺南地區;文化交流
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內容之一,亦是近年來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目前學界有關本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廖國一的《論古代南越與中原的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4 期)、李燕的《淺論盤古文化與盤瓠文化關系及其在嶺南融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期)、程有為的《先秦及秦漢時期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等。但總的來看,學界現有成果大凡是對秦漢以降嶺南被納入封建中央王朝統治體系之后的探討,或對于先秦時期中原與嶺南地區文化交流的研究,而對上古神話時代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研究則尚感薄弱甚或欠缺。故有鑒于此,筆者試圖彌補學界這一缺憾,對上古神話時代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文化交流作一較為系統的論述,以期推動該專題研究的深入發展。
一、《山海經》時代中原部族對嶺南的初步認識與涉足
據史料記載,上古時期中原區域范圍主要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包括今天的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河北省、安徽省、以及江蘇省北部等地區,而河洛地區則是其核心地帶。嶺南則是指南嶺以南的地區,而南嶺則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也是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其由廣西西北部向東經湖南、江西至廣東北部,貫穿“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越城嶺),綿延1400公里之多。
在神話著作《山海經》中,曾分為“山經”和“?;慕洝眱纱蟛糠?。其“南經”主要是記載的是南方,大致范圍為“東起今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到廣東南海,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五個地方”??梢娖浞秶粌H包括嶺南,而且遠遠超過了嶺南。在“南山經”中所記的南方山水,不少與今天的嶺南一些地方能夠“對號入座”,譬如:招搖之山即今天廣西興安的越城嶺,麗水即今天廣西的漓江;鵲山即今天湖南廣西兩省交界的都龐嶺;杻陽山即今天廣東連縣的大龍山;抵山即今天廣東仁化縣的臘嶺;亶爰山即今天廣東的大庾嶺;基山即指今天廣東的蓮花山;青丘山即今天廣東翁源縣的翁山,英水即當今的翁江;侖山即今廣東新會的昆侖山;禺槀山即今天廣東的飛來峽;南禺山即今天廣州的白云山和南麓番禺山,佐水當為今天廣東的越溪等。
神話著作《山海經》隱含著一種濃厚的政治地理觀,即“胸懷海內,放眼海外”的“大中國”國土觀念,其核心即是中原”。中原是華夏文化的中心及根源地,嶺南則處于中原地帶的外圍,故古代中原人把嶺南視為蠻夷之地,需要對其進行文明教化,正所謂“南方卑濕,蠻夷中間”。
二、堯舜二帝足跡嶺南及其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的文明教化
嶺南越人與中原華夏人很早就有交往。相傳堯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舜使禹“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趾、北發”。二引文中的所謂“南交”、“交趾”即指嶺南一帶。可見堯舜時代中原華夏族的政治影響已到嶺南地區。
神話帝王舜,又稱虞舜,系黃帝八世孫。舜在青年時代生活在中原地區,后受佐堯政務,最終受禪繼承了堯的帝位而執掌中國大權,建都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濟市的西蒲州。舜在位期間,用“八元”“八愷”,逐“四兇”,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堯的未竟事業。其“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今廣西梧州一帶——筆者注)。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傳說中的虞舜是一位勤于民事的好帝王,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并擅于制作樂器,其所制作的五弦琴曾被后人稱為舜琴。今天,在嶺南地區仍保存著多處舜文化的遺存,譬如在廣東省,就有連州地區的南風嶺、英德地區的鳴弦峰、曲江地區的韶石山、虞帝祠;在廣西省,有桂林地區的虞山、梧州地區的虞帝廟、臨桂地區的舜潭、靈川地區的舜祠等。其中廣東的連州南風嶺,舜曾創作了著名的《南風歌》,歌詞中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溫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另在曲江周田鎮的湞江邊上,亦曾奏韶樂留下韶石之名,后來韓愈曾到此一游,留下了著名詩句“暫欲系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
在嶺南舜文化的大量遺存中,寄托著嶺南人民對舜帝的深情追憶與衷心愛戴,同時也昭示著對華夏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顯示了在上古神話時代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文明教化,對后世嶺南文化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嶺南地區仍有多處舜文化的遺存,例如在廣東省,有連州的南風嶺、英德的鳴弦峰、曲江的韶石山、虞帝祠;又如在廣西省,有桂林的虞山、梧州的虞帝廟、臨桂縣的舜潭、靈川縣的舜祠等。
三、盤古與盤瓠文化在嶺南的共存相融
盤古神話是中國北方漢民族獨立創造的創世神話,河南桐柏山一帶“更是盤古神話的核心根源地”?,F在桐柏縣的盤古廟會系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嶺南地區對盤古的信仰與崇拜較之中原地區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的盤古廟宇也主要分布在這里。南梁任昉在《述異記》中曾載道: “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南海國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其中所講的“盤古氏廟”,即在古桂林郡治所即今天廣西來賓市的象州縣;所講的“南海”,即指秦漢時期的包括嶺南大部分地區的南海郡;所講的“盤古國”,則是以盤古信仰為核心、以盤古祭祀為標志,包括西江、北江、東江等嶺南地區的盤古文化古國。時至今天,嶺南盤古文化遺存甚多,如在廣東的連南、乳源、樂昌、英德、翁源、曲江、始興、博羅等縣,均有盤古廟宇遺存。在廣西來賓市境內,僅盤古廟遺存亦有28處之多。
盤瓠神話是中國南部少數民族祖先起源的圖騰神話。晉人范嘩在《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曾對盤瓠神話傳說進行過較為完整的記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边@里的“槃瓠”即“盤瓠”。可見盤瓠即狗之尊稱,因幫其高辛帝打敗犬戎入寇,立下大功,故與公主結婚而生下一大群子孫。因為在晉朝之前嶺南地區是苗、瑤、壯、畬、越等兄弟民族活動的地方,因此后盤瓠神話便在嶺南苗、瑤、壯、畬、越等兄弟民族活動的地方廣為流傳,并奉之為圖騰,認其為祖先。
由于“盤古與槃瓠音近,二者或即為一物”,以致兩者發生了混用、融合,在很多地方和方面難以區別。譬如廣東連南瑤族在每年舉行的“盤古王節”活動中其實祭祀并非是盤古,而是“狗頭人身”的盤瓠;又如肇慶的“盤古神殿”,實際上供奉的則是瑤族神祗盤瓠。
四、結語
由上述可見,早在上古神話《山海經》時代嶺南即為中原部族所認識,舜帝南巡足跡嶺南顯示其己開始接受中原文明之教化,而盤古文化與盤瓠文化在嶺南的共存相融,則促進了南越民族的漢化及其與華夏民族大家庭的融合進程。雖然盤古與槃瓠之說等本屬神話不可置信,但剝去其神話外衣仍不免有著有它的現實根源。時至秦漢以后,嶺南社會和文化逐漸被中原漢文明所同化,并最終被正式納入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體中。
參考文獻
[1]趙俊波,趙小山.玩·山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49.
[2]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28-151.
[3]閆德亮.神話視域下的中原與嶺南文化交流考論.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4]司馬遷.史記·南越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42.
[5]孫穎達.《尚書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119.
[6]司馬遷.史記·南越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43.
[7]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2:44頁.
[8]閆德亮.神話視域下的中原與嶺南文化交流考論.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9]任昉.述異記(卷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7.
[10]李燕,司徒尚紀.淺論盤古文化與盤瓠文化關系及其在嶺南融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04).
[11]鐘敬文.《槃瓠神話的考察》,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0.
[12]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419.
[13]馬長壽.《苗瑤之起源神話》,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48.
作者簡介
李旖(1987—),女,漢族,江西贛州人,廣東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近現代史方向研究。
李永芳(1954—)男,漢族,河南省清豐縣人,廣東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中國社會史和文化史方向研究。
基金項目:1、廣東科技學院2020年度“創新強校工程”(研究類)項目:《廣東科技學院莞邑文化研究所》,項目編號:GKY-2020CQPT(CX)-3;2、廣東科技學院2020年度“創新強校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研究創新團隊》,項目編號GKY-2020CQT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