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央政府高度關注農業保險的發展,連續六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做出重要戰略部署,各地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也紛紛鋪展開來。本文從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出發,通過對我國現階段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分析,進而給出當前加快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扶持;對策建議
一、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一)試點范圍逐年擴大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開始于2004年,但其快速發展,則是在2007年。2007年,中央財政只是在6個省區開展了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玉米等5個種植業保險品種的保費補貼試點,并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能繁母豬保險的補貼試點。2008年,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省區就由原來的6個擴展到了17個,2020年(中央補貼)試點品種為:水稻、玉米、大豆、小麥、油菜、能繁母豬、森林、育肥豬。
(二)中央與地方財政補貼連年遞增
2004年僅是自身經濟條件好的少數地方政府向參加種植業、養殖業保險的農戶提供較低比例的保費補貼。2007年,中央財政首次列支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額度為21.5億元;2010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補貼額已經達到了103.2億元,財政補貼比例已達總保費收入的76.05%。近十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因地制宜,財政補貼區域和比例逐年增加。
(三)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迅速增長
在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財政補貼進一步增加等政策的鼓勵、支持和推動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因此節節攀升。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力開展之后,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迅速增長。
二、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保險意識薄弱
農民缺乏保險意識是保險業在農村發展不起來的一大癥結所在。一方面,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發生自然災害損失時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救濟災民的制度,養成了農民一遇災害坐等救濟的依賴心理,缺乏主動防范和規避風險的意識。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落后、保險宣傳力度不夠使大多數農民沒有風險防范意識,農民普遍對農業保險理解不透、認識不足,導致對保險的抵觸,更不用說主動購買了。
(二)農民收入水平低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很大差距。農民在較低的收入水平并且扣除了購買各項生活生產資料、供養子女上學等必要開銷之后,其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很少有人購買農業保險。
(三)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國有關“三農”的立法雖然也在逐步完善,但各項法律制度還不太健全,我國有關農業方面的立法更是嚴重滯后,農業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
(四)服務不到位
農業保險業務點多面廣,被保險對象居住分散,保險標的分布面廣,加上農業保險業務性強,保險業務經辦人員既要掌握農業保險相關政策,也要具備種養殖知識,但目前專業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缺乏農業知識,從而難以勝任農業保險的展業、核保和理賠等工作,加大了核保、理賠風險。
三、加快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保險意識
加快農村保險文化的傳播,增強農民對保險的認同和接受程度。一是加強輿論引導,增強農民的保險意識。二是做好農業保險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工作,開發的產品適合農民的需要,農民才會積極購買。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們應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服務“三農”中的應有作用,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制訂稅收優惠政策,逐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
2.財政政策支持
中央財政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應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第一,提供保費補貼。第二,提供管理費補貼。第三,提供再保險補貼。
(三)加快立法工作
我國農業保險事業35年來跌宕起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立法工作的嚴重滯后。我國應盡早出臺專門的《農業保險法》,應明確規定政策性保險的政策性和非商業性特征、農業保險的經營目標及經營原則等。
(四)培養專業人才
建立一支既能吃苦耐勞、又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和保險專業知識的農業保險隊伍,對于推動我國農業保險事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孟春.中國農業保險試點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李軍.農業風險管理和政府的作用[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王和,皮立波.論發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策略[J].保險研究,2004.2.
[4]曾忠東.關于發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探討[J].農業經濟,2004.5.
[5]李海軍.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財政支農機制[J].農村金融研究,2008.9.
[6]黎已銘.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作者簡介
李艷琴(1988.05—),女,漢族甘肅天水人,副主任科員,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