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
◆摘? 要:信息技術已不再是一種新興產物,它的普及為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它也深深地影響著教育的發展。它將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教學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熱情。而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有獨特感和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
信息技術是對圖形、圖像、文字、三維動畫、聲音及動態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及表現的技術。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媒體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媒體傳遞則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脫離實際。《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1豐富教學手段
備課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來制作教學幻燈片和多媒體課件,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也可查閱有關方面的資料補充教學內容。信息技術利用簡潔的文字出示定義、概念、公式等重難點內容,設計了貼近生活,結合實踐的練習題,盡管教材設計已經非常的人性化,結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但是,數學畢竟是一門需要推理的學科。幾個簡單的教具演示,學生不易接受。
例如:六年級求圓柱的體積內容中,“圓柱體積的推理過程”是本課中的重、難點所在。面對本課中圓柱體不規則、不好測量,且內容較抽象的現實情況,多媒體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圓柱體底面沿直徑平均分成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把圓柱體沿一條直徑切割開后再拼組,形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圓柱的底面積等于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的高等于長方體的高,圓柱的體積就可以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來計算,即底面積乘以高,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課的重難點,并能靈活運用。
2激發學生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教學后的知識鞏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心理學中指出:鞏固知識主要是指記憶,記憶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認識過程,它包括記憶、保持、再認和回憶。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就能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學知識,并將其識記在頭腦中形成的印象和聯系,使學生在頭腦里留下的印象能長久的保持下來。又如六年級抽屜原理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實際出發感知抽屜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大量的實物案例,并利用動畫進行演示,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也很直觀地感受到了抽屜原理的解題思路,為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就能積極主動的去學,樂學不倦。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創新教育思想。
3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增設疑問,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調動其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供一個便于學生探討的環境,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
4拓寬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感、思等能力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數學,作為一門計算、推理性很強的學科,僅僅靠著教師有限的說、講是完全不夠的,還有很多知識的外延等待著學生們去探索,去學習、、并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形成數學思維的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局限性。首先,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其次,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把這些難題都呈現在它的畫面里。又例如:在講三年級的周長中,可以在網上搜集到了各種圖形,教會孩子們解決任何封閉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中的數學,感知數學的無處不在,從而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打下了基礎。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多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多媒體利用視、聽、說等方面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輕松的創設出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老師也可以突破傳統班級授課教學的局限,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性強等特性,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把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計算機多媒體在數學實驗中的應用更具有實際意義,更能體現其優越性。數學實驗紛繁多樣。微觀的、宏觀的、活動的范圍很廣。用多媒體來實現此類實驗,通過計算機多媒體音頻、視頻、動畫等的合成,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這樣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信息技術幫助我們突破了時間的限制,擴大了觀察的范圍,并能更好地感知教學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實現了高質高效的課堂。愿數學教學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越飛越高!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吳鋼.現代教育評價基礎[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3]茹建文.關于構建小學數學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思考[M].現代教育科學,2005.
[4]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2020年最新《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