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注重根據學生核心素養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本文通過對核心素養與校本課程的介紹,分析當前校本課程建設期間的不足與缺陷,提出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建設構想。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職課程;校本化建設
核心素養是全球教育發展和改革討論的中心議題,引領現代化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改革的方向。1979年英國率先提出掌握有益終身的核心素養,隨后各國相繼投入研究。我國最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2015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2016年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職業核心素養,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職業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為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校本化建設,是在國家政策的導向和指引下產生的,回應了新時代教育改革和學生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具體的運用與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核心素養目標不明確、缺乏教學內容支撐、沒有教學活動設計,培育職業核心素養的結果無法評價等。到底應如何以“核心素養”為頂層設計來建構適合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校本化體系,使“核心素養”更好地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得以實施,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概念的界定
“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價值觀的表現,是個體在特定情況下,能成功地滿足未來世界復雜情境中的要求與挑戰,并獲得成功及優質生活所需要的最關鍵、最必要、最不可或缺的品質。
“課程校本化”指學校根據本身的辦學理念,結合學生需求整體評價結果,全面發揮現有資源的價值,自主創建的課程。本文研究的高職課程校本化不但涉及國家、地方兩種課程的校本化探索,也包括了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實施的拓展型、探究性課程。
二、當前校本課程開發普遍存在的問題
1.校本課程開發不注重學生需求
校本課程開發應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是一切形式的校本課程開發活動的終極追求。高職院校的學生的需求是什么?是要通過學校的學習獲得就業的職業能力。怎樣的職業能力,才是學生所需求的?回答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學生就業的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必須具備職業能力才是學生所需求的。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教育需求,達成讓學生獲得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但是,大部分學校建立校本課程時,往往從行政角度出發進行考慮,實踐階段也未進行學生需求方面的分析與了解。
2.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比較薄弱
在傳統的課程開發模式下,課程專家決策、編制課程,教師只是課程的實施者。而"能力本位"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是整個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開發的主體。部分教師以"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沒有任務,不用參與";"沒有相應的評價激勵機制,沒有動力參與"等為理由不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只能說明教師的主體意識仍比較薄弱。很多教師畢業于"學科本位"的普通高校,強調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一直都是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對于高職院校倡導的"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能力本位"的課程改革仍缺乏深刻理解與把握。
3.行業企業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力度不夠
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崗位(群)的任務要求,參考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行業企業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力度不夠,使得教學內容滯后,操作技能老舊,培養的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行業崗位工作。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以下幾點:其一,行業、學校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雙方"共贏"的結果,沒有予以充分重視,故而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其二,行業、學校領導沒有協助搭建溝通合作的平臺,這樣導致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不符合行業需要,行業還需對學生再培訓,又加重了行業的負擔。學生就業因此受到影響,導致學生招生也會下降,這樣的惡性循環是雙方都不愿見到的。因此,行業企業是職業院校校本課程開發不可或缺的主體之一,還應加大合作力度。
三、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
1.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建設
(1)從“核心素養”出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能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學校活動課程設計最重要的是強調學生的直觀體驗,強調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和感受;體驗式學習能夠使學習發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印象深刻,而能夠更好地接受。
(2)開設靈活的校本選修課程。在選修課程申報管理方面,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總目標,要求每位教師在課程申報和內容設計中,更加關注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具備“核心素養”的培養意識。
2.多主體的校本課程開發
(1)教師——課程開發的“主力軍”。教師是推行校本課程改革的前提,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方向。因此,教師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在開發中扮演“主力軍”的角色。讓教師在其中占據核心地位,使教師真正擁有主導權力,讓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能夠針對學生實際需要和自己的專長提出建設性意見,讓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自主選擇和發揮個性,以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2)學生——課程開發的“新生命”。在校本課程開發進程中,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學生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課程?”,“我們的學生更傾向何種類型的師生關系?學生參與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是自主地對自己的整個課程學習加以整合的過程。
(3)行業企業——課程開發的“增長點”。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是服務于行業企業中的,企業、行業的要求,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企業中的專家和技術骨干熟悉工作過程,清楚工作任務,了解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可以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一些更切合實際的新的知識,使課程內容豐富和充實。
3.多層次的校本課程評價
(1)對學生評價——強調表現性、過程性評價。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工作必須充分結合學生現狀來完成,即通過對學習階段的實時評價,發揮評價的預測、診斷、反饋、導向、激勵的功能;重視學生的表現性評價。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表現性評價;設立“每周之星”和“每月之星”評選;建立學生成長紀念冊;學生作品展示等。
(2)對教師評價——質性與量化相結合。學校對教師課程實施情況的評價主要從課程設計實施的過程性材料、教師流動公開課展示以及課程滿意度的調查三個方面進行。對于課程設計實施的過程性材料方面,教師的教案充分體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課程內容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富有時代氣息、符合學校辦學理念、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在課程實施方面,要求教師授課形式豐富,注重互動和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對于教師流動公開課展示方面,每學期末,校本課程有關的教師,比如統籌選修課程的教師,可申請參加公開課展示,不僅能夠交流開發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而且能夠強化校本課程這一理念。
(3)對課程評價——重視激勵作用。學校課程管理小組可設置特色課程評選項目、選修課程考評制度,激勵教師們主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在特色課程評選項目中,通過文本材料審核、聽課打分、課程小組現場答辯的方式,評選出年度特色課程和任課教師,給予專門的獎勵津貼。在選修課程方面,結合選修課程評價制度,對學生和教師評價、課堂常規方面要有具體的要求,設置不同的加分項目,鼓勵教師們相互借鑒相互學習評價,逐漸地篩選出一批有效塑造學生核心素養、符合學生需求的特色選修課程,形成選修課的品牌效應。
當然,核心素養培育的校本化路徑是多種多樣的,但它一定植根于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弘揚,任何改革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創新。高職院校要認真思考的是如何用核心素養培育體系審視現有的改革布局,結合學校實際,校準方向,找準路徑,定準措施,精準實施。
參考文獻
[1]左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走向核心素養為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6(02).
[2]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球教育展望,2016(01).
[3]姜宇,辛濤.以核心素養模型推進課程全面深化改革[J].中國德育,2016(01).
作者簡介
唐娟(1981.12—),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汽車營銷專業課程校本化建構與實施研究”(課題號:XJK19CZY09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