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新課改深入,“數學文化”愈發受到重視,要求教師將“數學文化”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基于數學文化課現狀,提出數學文化課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策略,旨在發揮數學文化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文化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文化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縱觀歷史,文化名人通常也是數學文明的締造者,如柏拉圖、愛因斯坦等。但現如今,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僅停留在“符號游戲”“一堆絕對真理的總集”“數學等于邏輯公式”等膚淺理解上,忽視數學文化的價值。基于此,將數學文化引入小學課堂刻不容緩,對培養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有重要現實意義。
1數學文化相關概述
數學文化涵蓋范圍較廣,絕大多數人認為數學文化就是數學史。事實上,基于宏觀角度,從歷史層面考察數學的進步可以作為揭示數學文化層面的一項重要途徑,但不能認為僅限于此。基于微觀角度,數學文化可理解為具體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以及數學概念。此外,從狹義上講,數學文化可理解為數學精神、方法、觀點、語言、形成與發展等。而從廣義上講,數學文化包括數學史、數學家,以及數學教育和發展中的人文部分和社會聯系等。因此,數學文化具有豐富且深刻的內涵特性,深邃且透徹的思想特性,精巧且美妙的思考特性等,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其創造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學數學文化課開展情況
受傳統數學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數學文化課不夠重視,忽略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的重要價值,錯誤地認為學生只需要掌握數學知識點即可,學習數學文化是浪費課堂教學時間。也有部分教師對數學文化教學不感興趣,對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持保守或觀望態度。這部分教師自身數學素養不夠,缺乏進取精神,難以緊隨時代發展形勢,教學理念相對滯后,是導致小學數學文化教學效果不佳的關鍵原因,無法實現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我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學校嘗試開展數學文化課,在小學數學課中積極融入數學文化,以期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全面發展,不斷提高數學素養。
3小學數學文化課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策略
數學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相較于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數學文化更具備開放性與不確定性,對數學教師能力與文化素養等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引領作用,有效開展數學文化課,從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潛移默化培養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與創新等各項能力。
3.1基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數學文化課
小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思想、行為意識尚不成熟,數學課上極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或認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失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基于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興趣是支持其主動學習的主要動力。但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對數學的認知產生偏差,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遵循“記憶定理-算法-執行公式-答案”這種思維模式,認為數學只是一種“符號游戲”,阻礙其對數學的深入理解,影響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這種認知偏差一定程度上也為數學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基于此,需要教師運用有效手段,幫助學生發現數學之美,感受數學文化,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數學文化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以學習“因數與倍數”知識點為例。為打破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固有印象,順利推進數學文化課教學進度,營造豐滿的數學形象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軟件,繪聲繪色的向學生講述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研究“完美數”的故事,并在解釋倍數和因數數學概念之前,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將12個相同面積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狀的長方形,并列出對應算式,同時滲透數形結合思維,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基于此,再次引出“完美數”概念,用所學知識檢驗這一說法,引發學生再次思考,并找出數字“36”的因數與倍數,加深對倍數和因數的了解,同時培養學生下結論必須有理有據、言之有理的品格,以及思維縝密性和創新思維能力。
3.2重視數學文化課中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想
傳統數學教學中,將數學教學變成一種空洞的解題訓練,在數學研究領域,也呈現專門化且過于強調抽象化的趨勢,忽視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其與其他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數學思想是數學教學的精髓,是數學學習的根本,也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作為學生系統性學習數學學科的關鍵階段,不應過于重視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有效滲透。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初步構建數學觀,學會以數學思維看待現實世界。否則,學生將難以通過小學數學的學習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無法為后續學習奠定有利的能力基礎。為此,有必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推進小學數學文化課,將數學文化引入課堂教學中,將數學思想適時滲透到教學中。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為學生播放一段“魯班造鋸”的視頻,并配以解說,帶領學生重溫歷史故事,感受數學文化,初步感受聯想與類比推理思想,建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更容易與所學過的長方形性質建立聯系,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由“鄰邊之積”得到。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利用“割補法”“數方格”的手段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最終證實猜想,得出結論。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有效培養了聯想類比思想、歸納演繹思想、轉換化歸思想等,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開展思維活動,由此,學生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直至跨越認知層面,深入到數學文化層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3善于發現并靈活運用高質量數學教學資源
學習最好的途徑是依靠自身去發現。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發現感興趣且想要學習的材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這就強調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身體感官。現階段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可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學資源豐富且多樣,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數學文化,還需要幫助學生在海量的學習資源中,找到其感興趣的資源。不僅可以推進數學文化教學的高效開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等,建立獨立自信的數學情感,與所學知識之間構建聯系紐帶,在數學文化學習中得到進步與發展。
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利于學習數學文化的課外讀物,如《數學文化讀本》,還可以選擇或制作適合學生觀看的微課視頻,鼓勵學生在閱讀或觀看后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通過制作閱讀記錄卡、創作數學繪本等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學習感悟。該項活動具備開放性特點,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親身領悟數學的魅力,在分享活動中,培養其思維和創新能力,不同程度拓展其數學視野,基于達到數學文化教育目的基礎上,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
4結論
數學文化與所有文化現象同樣直接支配著人們的行動,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避免數學文化被“孤立”,積極將數學文化帶入數學課堂,調動學生對數學文化學習的興趣,重視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滲透,靈活運用教學資源,以此培養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玉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數學文化的策略[J].科學咨詢,2020(28):194.
[2]關自玲.數學文化有效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J].科學咨詢,2020(33):284-285.
[3]王小燕,康世剛.小學數學文化的學習方式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36(06):37-40.
作者簡介
王寬容(1990—),女,山西臨汾人,漢族,現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