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用理念引領教育教學實踐,讓老師“看到孩子”,從研究“老師如何教”轉到研究“孩子如何學”,讓教育成為一件幸福的事。圣雄甘地曾說“幸福就是你所想、所說和所做的和諧統一”。陪伴孩子需要給孩子信任,如何智慧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在自己內心驅動力下堅持學習,這才是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在探究孩子、陪伴孩子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潛力,同時也發現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力量。
◆關鍵詞:獨立入園;內心驅動力;獨立;學習能力
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賞識發現孩子的學習能力,停下腳步靜心觀察,理解他們到底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老師是及時提供支持與幫助的伙伴。貫徹、落實《指南》精神——發現兒童的力量,聽懂和讀懂他們的心聲,然后和他們共同建構學習過程。
對于入園新生幼兒獨立入園的研究,教師和家長在幼兒第一次入園的時候,就開始預設活動流程,如何挖掘幼兒自己的內心驅動力,讓幼兒自己想要獨立入園,這是我們老師想要看到的目標。從幼兒園的準備開始,首先要做好家長工作,溝通傳遞教育理念,讓家長愿意積極配合,敢于大膽放手,引導幼兒家長樹立積極的家庭教育觀念,注重對幼兒的獨立意識培養;其次幼兒園有充分的準備工作,吸引孩子想要和小伙伴一起探險、尋寶的愿望,激發幼兒自己的內心驅動力主動參與活動。
1做好幼兒獨立入園的各項準備工作
1.1家訪了解在前——摸清幼兒狀況、人人配有標識標牌。幼兒在正式入園之前,要做好家訪工作,提前制定家訪計劃,其中可以設定:孩子小名是什么、孩子是否有疾病史與過敏史、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動作發展能力、幼兒的性格……并且要做好家長聯系方式的登記。在具體的家訪活動中,既能夠幫助幼兒減輕對于教師的陌生感,同時,也能夠讓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流程、規則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能夠更為全面掌握幼兒的實際情況、身心發展特征。家訪結束時,送給每位孩子一份入園標識牌、入園通知書,標識牌上有孩子的照片,通知書上有幼兒園的照片和結構圖,以及一些好玩的游戲區和功能房,讓孩子有迫切想去幼兒園體驗的憧憬。
1.2家園達成共識——目標一致。在家訪中,老師除了介紹幼兒園基本情況和學習生活活動安排外,更要做好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意識的宣傳工作,慢慢轉變家長寵溺式、保姆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幼兒園同步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學會對孩子放手,以此來達成家園共育,促進幼兒的更好發展。
1.3做好進園環境布置——進門標識、重點拐角安全視導員。在孩子入學前,幼兒園預先做好入園環境布置,門口的入園流程圖,給家長和孩子提示,進入幼兒園首先要做到幾件事:消毒—刷臉—測體溫—驗證健康碼—入園晨檢。在幼兒園每個路口和轉彎的角落都有標記和圖示,提示孩子們往哪里走可以到達自己的班級,中班的孩子們還在樓梯上設置了安全標記,互相提醒要注意安全。班級老師分工觀察、關注孩子入園情況,當班老師在班級組織幼兒晨間活動;配班老師在幼兒園門口接待孩子和家長;保育老師在樓梯口和拐角處流動關注孩子安全,提供適當幫助;幼兒園其他教職工和管理層準備好所有物資,設定在兩個站位之間的流動崗,隨時觀察孩子的入園情況,迎接孩子們入園。
2多樣活動協同鼓勵幼兒獨立入園
2.1家長和幼兒手拉手認識幼兒園和班級。開學第一天,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觀幼兒園,帶著幼兒園小公民簽證到每個教室、場館和游樂區打卡,第一次和爸爸媽媽認識我們的幼兒園,看著提示標志線路圖,通過打卡蓋章,認識幼兒園的每一個好玩的場所,還在自己的教室進行好玩的游戲,加深對自己教室的印象,認識自己教室的標志和裝飾特點。
2.2園內以大帶小。在孩子第一次獨立入園活動中,教師做好規劃、方案設定,鼓勵幼兒勇敢放開父母的手,能夠獨立從幼兒園大門走到自己所在班級,在此過程中,事先做好家長思想工作,父母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行為和意識,教師做好必要的幼兒安全保障工作,讓父母能夠放心對孩子放手。首先教師在幼兒園門口迎接幼兒,提醒幼兒獨立做好消毒、刷臉、測體溫、驗證健康碼、入園晨檢等任務,如果在此過程中幼兒出現不穩定情緒,教師和家長不要過多干預幼兒的行為,可以讓中班的哥哥、姐姐來穩定幼兒的情緒,因為孩子之間擁有較強的共情能力,在培養幼兒獨立人格的同時,還能夠讓幼兒具備初步社會交往能力。
2.3尋寶游戲進園。為了展現出入園活動的趣味性,中班的哥哥、姐姐通過繪制幼兒園地形圖的形式,鼓勵新入園弟弟妹妹能夠獨立完成尋找班級的任務,在地圖中任何一個轉彎與路口都做好了標記,同時還要在樓梯口位置做好了注意安全的標志,提醒弟弟妹妹注意臺階、注意拐彎等。孩子們在地圖上尋找著各種標志,在樓梯口對上標志后,像尋到寶一樣的興奮。在完成“順利到達班級”的入園任務之后,提示幼兒獨立放好水杯、書包等物品,鼓勵孩子大聲對同伴和教師說:“早上好!”讓幼兒在探險尋寶游戲活動的氛圍中,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放開父母的手,勇敢獨立地完成入園進班的過程。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在幼兒新生入園活動中,教師、家長都給予了幼兒掌握生活技能與嘗試的機會,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發現,在游戲中讓孩子獨立勇敢地面對新環境,強化幼兒獨立的意識,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中去,逐漸培養幼兒勇于面對將來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3借助節日、游戲或者一日活動展示幼兒獨立成長成果
3.1借助節日活動。剛入園的小寶貝開始慢慢獨立,在“寶貝”的話題中,從一開始的我是家里的寶貝到通過調查發現爺爺奶奶們才是家里的寶貝的轉變,是孩子們對于“親情”的認識有著質的飛越。在實際體驗感知的環節,教師更多的是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去探索發現、總結拓展。只有自己親身經歷,親身感知,才能產生深刻的體會,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在情感上生發“愛”的能力。接著又從認識開始,生發出一些列的實際行動。所有教學最終都是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社會性能力的發展,必然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升華。節日里愛的表達只是一種方式,在后續行動中:“我們要準備什么?”“誰來迎接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來幼兒園做些什么事呢?”設計場地、人員分工、求助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買禮物、請求老師幫忙一起打扮教室……為了迎接爺爺奶奶來幼兒園,剛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孩子一下子儼然長成了小主人。整整一個星期,孩子們設計出來很多種方案,不斷有新的想法冒出來:我們來設計邀請函吧,邀請爺爺奶奶來我們幼兒園;買什么禮物爺爺奶奶才會開心?我們說一段感謝爺爺奶奶的話,請爸爸媽媽幫我們錄下來;請爸爸媽媽寫一封感謝爺爺奶奶的信;還要準備一個大蛋糕,請小小主持人為爺爺奶奶過個集體生日;還要請我們的駿哥哥當導游,請爺爺奶奶參觀我們的幼兒園,參觀我們的木工坊、印染坊、陶藝坊等等,還有奇幻的steam館一定要請爺爺奶奶去看看,爺爺奶奶一定沒見過我們的機器人,還有最好玩的當然是我們的樹屋大滑梯……在孩子們內心驅動力支持下,學會了愛的表達,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一顆尊老,愛老,助老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慢慢萌芽。以節日活動來培養幼兒獨立面對任務、問題的勇氣,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在親身感知與經歷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自主探索,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表達情感能力。
3.2借助同伴高級榜樣的力量。在晨間活動時孩子們發現了“冰”, 跟著同伴去尋找冰,在同伴的帶動下,一邊觀察一邊用繪畫、圖示等方式記錄,老師充分的保護和尊重孩子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采用“做一點、留一點”的策略支持孩子,慢慢提升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不經意間滿是屬于孩子們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嘗試讀懂孩子進而支持他們的發展,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究、好奇好問、多元表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3借助一日活動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幫助入園新生獨立面對幼兒園生活中的事務,從洗手、如廁、喝水、進餐、午睡,以及穿脫衣物、墊汗巾等日常活動中,通過生活課、游戲活動,讓幼兒學習基本技能,通過情景表演、視頻欣賞觀摩、小老師活動、自理能力比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在掌握初步的生活技能的基礎上愿意獨立完成,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教師把一日活動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去,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夠做好對幼兒的監督與管理,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之下,真正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人格。
4結語
在入園新生獨立人格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入園前的準備工作、入園過程中,還是入園后的各項活動,老師將活動的時間、空間還給孩子,老師放開手腳,專注傾聽,看懂、讀懂孩子。看到了孩子的發展:細心、堅持、合作、自信和創造力……看到孩子的眼睛在發光;兒童是什么?教師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今天孩子們會給我出什么難題?”“他們又會帶給我什么驚喜?”希望接受孩子們帶來的挑戰,去貼近孩子,進入孩子的情景,體味孩子的心情,在挑戰和解讀中期待著孩子們制造出的每一個“哇”時刻。讓我們堅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我們從孩子身上發現許多令我們驚喜、驚奇的故事,帶給老師是一種激勵,帶給家長的是一種幸福,回到孩子身上變成更大的能量,推動著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希望幼兒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鍛煉,養成敢于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從中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生活經驗,建立健康的獨立人格。
作者簡介
來勁梅(1970—),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